創業難,守業更難。
人口結構變化、經濟不確定性、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行為轉變以及政策法規調整等多重因素交織,共同塑造了一個復雜且充滿變數的母嬰市場環境。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只剩下最后15萬家母嬰店。歷歷可數,一個“難”字無法總結母嬰人的艱苦和心酸。
時下,我們所有人都不得不認清一個事實:母嬰行業已經徹底告別了躺贏紅利期,步入了價值升維的攻堅戰。
新生代消費者在購買母嬰產品時,他們更注重產品的精細化和服務的多樣化。傳統價格戰或鋪天蓋地的營銷方式已經過時了,母嬰品牌需要通過提升服務價值和體驗,贏得消費者忠誠。
新時期中,母嬰行業的關鍵詞是“守業”。越是在行業寒冬中,母嬰人就越要注重內功的修煉,“守業,穩中求進”將是2025年母嬰人新時代必答題。
2025年,母嬰行業宜守不宜攻。不過,“守”并不意味著停滯不前,而是要通過鞏固現有的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并優化內部管理結構,為未來更加嚴峻的市場變化做好準備。
換言之,激進的市場策略已不再復用,母嬰人必須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保持冷靜,專注提升品牌價值和服務能力,確保自己還留在“牌桌”上,在鞏固現有市場的基礎上,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奠定基礎。
“守業”也對母嬰品牌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單純的賣貨思維已經成為母嬰行業的“死水”,高端化、服務化和數字化才是行業中“活水”。每一個母嬰從業者都應該吾日三省吾身:“今天為客戶創造了什么價值?”
新時期,母嬰品牌更需要通過“守業”來積累資源和實力,專注于產品質量、服務和品牌建設,增強市場競爭力。
當然,“守業”不僅是為了只在當下“活著”,更是為了明天。“守”還可以讓母嬰品牌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積累資源,包括資金、技術、人才和渠道等,厚積薄發,以待來日。
更重要的是,“守業”是為了授業與傳承。在今年的渠道走訪中,筆者意外的聽到了很多母嬰渠道和門店對“傳承”、“店二代”、“接班人”的討論。
縱觀母嬰行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傳承始終貫穿其中,為行業注入了源源不斷地生命力與發展力,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都在宣示著母嬰人的匠心精神。正如無數仍堅守在崗位上的母嬰人所言:“這是一個有福報的行業。”
從產品到服務,從品牌到文化。“匠心與傳承”一直以來都是母嬰行業的底色。這種傳承精神不僅持續提升母嬰服務質量,也增強了母嬰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設,為母嬰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石。
此外,母嬰行業的傳承不僅體現在產品、服務和品牌上,還體現在行業的發展理念上。從單一的產品銷售到多元化的服務提供,從線下實體店到私域建設的崛起,每一步都凝聚著傳承的力量。
順著傳承的脈絡,母嬰行業一直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發展,適應時代的新變化,滿足母嬰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新需求。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守業”亦是“授業”。
2025年,母嬰行業是一場寒武紀,宜守不宜攻
以渺小啟程,向浩瀚前行
做一個踏實的守業人
傳承·托舉·匠心·守正出奇
守護好村莊,做自己的那座高山
7月29日,中國西安,第七屆中國母嬰前沿(CMIF)大會如期啟幕。與行業領袖、專家、一線的渠道門店共同探討“守業”之道,共量“傳承”大業,一共托舉行業向上增長,尋找母嬰行業新時代的長期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