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中,“月嫂”被越來越多的中國育兒家庭家庭所需要。作為連接傳統育兒經驗與現代科學護理的關鍵角色,月嫂憑借產后康復指導、新生兒健康監測、家庭事務分擔等核心能力,精準回應了雙職工家庭的時間缺口、年輕父母的科學育兒訴求,以及產后護理的特殊照護需求。
然而長期以來,行業發展也暴露著如“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諸多痛點。于是在3月1日,《家政服務母嬰護理服務質量規范》《0~3歲嬰幼兒居家照護服務規范》兩項家政領域國家標準正式實施,為沸騰的“月子經濟”注入一劑冷靜劑。那么,政策落地近兩月后,這個行業正在經歷怎樣的蛻變?
政策出臺
據了解,這兩項家政領域國家標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值得重點關注。
在《家政服務母嬰護理服務質量規范》中:
一是新增“服務提供流程”,從需求對接、合同簽訂,到入戶服務,再到服務結束及回訪,對母嬰護理服務全周期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精細化規范。
二是新增“服務質量分級”,從一星級到金牌級共劃分為六個等級,明確不同層級月嫂在職業資格或工作經歷、服務技能、客戶評價等維度的具體要求,為消費者提供清晰的服務能力判別依據。
而在《0~3歲嬰幼兒居家照護服務規范》中:
主要是對服務內容進行規范,包括環境創設(營造安全、舒適和人文的空間)、飲食喂養、生活照料(作息睡眠、清潔衛生、安全出行、情感情緒)、健康護理(健康提醒、身心健康指導、安全急救與疾病預防)、早期教育。為育嬰員提供“說明書式”指導,推動嬰幼兒照護從“經驗”邁向“標準”。
除此之外,由商務部提供的“家政服務員信用信息查詢”服務也早已在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上線。只要經家政服務人員授權,消費者便可查詢家政服務人員的身份、健康狀況、從業經歷等多種信息。
顯而易見,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將引導和規范月嫂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的信息破壁,也將推動月嫂行業迎來新一輪的洗牌。
行業亂象頻發“請月嫂”成了高成本試錯
事實上,在政策出臺前,月嫂市場的“亂”早已不是秘密。據相關統計,2017年中國月嫂行業平均收費為8125.3元/月,到2023年中國月嫂行業平均收費增長到10505.8元/月。然而,月嫂的收費與服務不成正比。
就在去年,曝出吉林雙胞胎出現肝功、腎功、心肌損傷,疑是保姆喂“嗜睡藥”所致。原因是,寶媽在辭退保姆時,在其包里發現大量藥物,并經確認是具有”嗜睡“副作用的速效傷風膠囊,但保姆承認自己沒有相關疾病。隨后,寶媽翻閱保姆在自己家5個月以來的喂奶記錄本,發現保姆帶孩子時明顯比自己帶嗜睡。
需要指出的是,此事并非個例。在這之前,上海一名月嫂還被曝出每日凌晨2點給嬰兒喂摻了用于鎮靜助眠的谷維素片的水,最后被寶媽發現后訴至法庭被判約一萬元的賠償款。多起喂藥事件,讓家長們擔驚受怕,但更應當引起行業反思。
長期以來,“星級月嫂”頭銜漫天飛,服務內容卻像開盲盒。有人遇到“不清楚新生兒嗆奶正確處理方式的星級月嫂”,有人碰到“打著高端服務旗號就只會基礎家務加機械哺乳記錄。一系列行業亂象,讓“請月嫂”成了高成本試錯。
究其根本,具備專業能力的月嫂數量少。根據一項對77479名家政服務員的調查顯示,有3380人存在不良警示信息評價,其中甩單和假證最為突出,分別占23.18%和13.3%,有1.98%的家政從業人員身份認證失敗(即姓名和身份證號碼不一致),有1.55%的從業人員存在失信被執行人記錄。從業人員背景風險及工作經歷造假、隱瞞個人信息、偷盜、曠工或擅自離崗、打虐看護對象等問題仍然存在。
據福州廣播電視臺報道,盲選了三家評分4分以上的家政服務公司進行了解。其中,貝殼到家保姆家政對月嫂資質未做正面回答。而唐頓世家高端家政、女王智慧家政服務都提供了母嬰護理師證書。但經查,發證單位全國工商聯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或中國商業聯合會商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都不在人社部門備案范圍內。
據悉,目前國家認證的母嬰護理證屬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發證單位均需在人社部門備案。“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網”信息顯示,可簽發母嬰護理證書的備案單位。
政策出臺的迫切性正在于此,解決"服務到家還是麻煩到家"的現實困境。讓專業能力取代虛假包裝成為市場通行證,讓標準化服務取代經驗主義成為行業新準則。這既是對"天價月嫂"亂象的糾偏,更是對月嫂行業向上發展的筑基。
月嫂成為眾多母嬰家庭的需求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生育觀念迭代及雙職工家庭結構的普遍化,科學產后護理與專業嬰幼照護需求正經歷結構性擴容。據統計,2017年中國月嫂行業訂單量為362.5萬單,到2023年中國月嫂行業訂單量增長到624.8萬單。
政策的及時落地,為沸騰的市場注入規范力量。
從供給端看,通過服務質量分級,明確從業者在職業資格、技能等級、服務經驗等維度的進階路徑,解決"無證上崗""評級混亂"等積弊。
從需求端看,服務流程全周期規范與信用信息查詢系統,讓消費者首次擁有可量化的服務評價工具。家長無需再依賴"熟人推薦"或盲目試錯,通過對照服務標準即可匹配需求,大幅降低決策成本。
月嫂政策的出臺,遠不止于規范一個行業,更在于構建一種“專業可信”的社會服務生態。它讓新手父母在育兒焦慮中,能夠安心啟用月嫂;讓從業者在付出勞動時,能感受到專業價值的認可;讓整個社會看到,看似瑣碎的母嬰照護,實則是需要科學支撐的系統工程。
當“按標準服務”成為行業共識,當“憑專業定價”取代“憑經驗喊價”,月嫂行業失去的是混沌無序的市場亂象,收獲的是千萬家庭的信賴,以及“品質提升—價格合理—需求增長”的良性循環。
參考資料:
智論產業研究院,《月嫂行業分析報告:月嫂產業鏈圖譜、月嫂從業人員以及訂單規模與發展前景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