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聽過這樣一句話:企業倒閉不是因為賺不到錢,而是因為等不到錢。收賬、要賬,也是傳統企業主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尤其是近期的關稅風波發生后,不少業內人士在關注企業的貨還能不能賣出去的時候,也在關心錢還能不能收得回來。
事實正是如此,業內常說現金流就是企業的生命線。一個幾十天的付款回款,很可能關系著一家中小企業的生存與滅亡。每個商家都希望現金流充足,一個大的前提就是賬期要短。
但在中國電商的繁榮表象下,一場看不見的資金爭奪戰正在上演。無數中小商家正被困在漫長的賬期里,他們的故事少有人知,卻對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中小企業的賬期為什么被拉長?被拉長之后又發生了什么?這些問題,比外界想象的更嚴峻。
繁榮之下的生存困境
在互聯網上涉及供應商和平臺的內容下,往往會出現一些訴苦:“貨早就賣完了,流程都走完了,錢卻遲遲不到賬。”
他們面對的這類共同的問題,就是賬期問題:貨都給平臺了,平臺卻要把該結的款壓上幾十天,占用供應商的資金。賬期存在原本是為了方便零售商和企業、批發商之間的周轉。結果到了電商時代,平臺開始借自身優勢地位特意延長賬期,自營模式電商最為突出。
央視網近期的報道揭示了電商行業內的這個普遍痛點。公開信息顯示,目前業內平臺對商家的賬期從3天到近60天不等。有些電商平臺甚至將賬期延長至2個月,這意味著商家需要忍受長達60天的資金真空期。
賬期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對中小企業來說,它可以算得上是一道生死線。因為在零售行業,特別是電商領域,企業的運轉高度依賴于健康的現金流。中小商家需要預付上游供應商貨款、支付庫存成本、物流費用和營銷支出,而這些都需要充足的現金支持。一旦現金流斷裂,即使訂單再多也無法正常經營。
假設當前存在一個中小電商商家,其月銷售額100萬,如果平臺賬期為60天,那么意味著該商家始終有200萬資金被平臺“占用”。這對資金量本就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而當下關稅戰背景下,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越發突出。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大量外貿企業被迫轉向國內市場,進行出口轉內銷轉換,壓力驟增。他們要處理的環節越多,60天的賬期危害性就越大,甚至足以讓一家正常運轉的企業陷入窒息。
此時,現金流對企業的重要性急劇提升。但在平臺強勢地位下,中小商家也很難找到反制的方法。一邊是上游供應商緊逼的付款期限,一邊是平臺漫長的回款周期,夾在中間的中小企業只能自己消化這巨大的資金缺口。
工信部主管的中國工信新聞網日前刊文指出:企業或批發商,尤其是中小企業,資金周轉壓力遠高于電商平臺,他們的境遇很多時候不被關注。這不利于市場繁榮,更不利于民營經濟發展。對于賬期問題,我們理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從賬期到供應鏈金融的“收割”
此時,一個問題浮出水面:平臺為什么要刻意延長賬期?其實,不少商家心里也清楚平臺的打算:“我們的錢,成了大平臺無息擴張的資本。”
行業有分析指出,部分自營電商平臺延長賬期占用供應商資金,實質是無息融資用于自身擴張——平臺通過拉長賬期,將本應及時支付給商家的貨款長期占用,形成應付賬款,這筆巨額資金成為平臺無成本融資的來源。
《財經》雜志執行主編馬克,在其《價格戰+長賬期:中國營商環境的兩個毒瘤》的評論文章中指出:“超長結算賬期的受害者主要是中小企業,施害者主要是大企業,尤其是某些行業龍頭。”粗略估計,一個頭部電商平臺假設設置60天左右的賬期,那么在長達近兩個月的時間里,它將可以自由使用數以百億計的資金,且不需要向供應商支付任何利息。
更讓商家不平的是,在長賬期的基礎上,一些平臺衍生出供應鏈金融業務——平臺一方面延長賬期導致商家資金緊張,另一方面又推出金融服務,允許商家到關聯財務企業融資,但需要支付一定利率的手續費,實質等于“花錢提前結款”。
平臺占用商家資金形成的應付賬款,轉手又通過金融產品借給急需資金的商家,從中賺取差價。這種模式本質上是以商家的錢賺商家的利息。金融服務的表象下,是對中小企業利潤空間的進一步侵蝕,有悖于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金融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漫長的賬期,有時同時出現的毛利保護政策,同樣是束縛中小商家的枷鎖。即平臺要求供貨商承諾最低的保底毛利率,如果平臺最終低價銷售,其中的差值則需要供應商補齊。
這個機制配合賬期的動態調整,讓不少供應商面臨規模擴大、利潤萎縮、壓力陡增的尷尬處境。不過,經過多年市場演變,商家賬期問題破局的契機已經出現。
破局之期已到,商家不應再忍
回顧中國零售業近三十年的發展軌跡,從傳統零售到自營電商,再到當下蓬勃興起的平臺模式,零售行業的變革,改變了商家結款的模式。而當下,長賬期的問題,也在行業變革中迎來改變的機會。
業內分析指出,在傳統零售和快遞電商時代,企業采取中心化零售模式,建立集中的供應鏈系統和物流網絡。此時,對規模和重資產的需求,使得它們將心思放在了延長賬期上。因為它們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撐自己的擴張欲望。
當零售競爭進入分鐘級響應時代,極短賬期成為支持整個系統高效運轉的關鍵——沒有了中心化系統的壓制,商家庫存周轉加速,平臺履約效率提升,消費者體驗優化,正逐步形成新的良性循環。
所以,在行業習慣性接受長賬期的同時,縮短賬期能夠幫助中小商家更快速地回籠資金,投入到新一輪的備貨和運營中。對消費者需求的響應速度越快,商家需要的周轉能力就越強,平臺適時提供極短賬期政策,恰為中小企業在市場沖擊與消費轉型中提供了真金白銀的支持。
零售行業的演變是其一,政策的關注是其二。3月17日,國務院發布修訂后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新條例將于2025年6月1日起實施。其中新增的第十九條明確指出:“大型企業應當將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工作情況,納入企業風險控制與合規管理體系,并督促其全資或者控股子公司及時支付中小企業款項。”
賬期問題的解決,已經迎來新的制度保障。后續法規的實施,仍需行業自律和監管部門的有力跟進。
從長遠看,市場既離不開大平臺,也離不開中小企業,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自營電商平臺以超長賬期壓榨中小企業,最終只會得不償失。而商家對健康發展的渴求,也最終會沖破枷鎖,擁抱新的秩序。
結語
縱觀經濟史,被賬期拖死的故事,在經濟寒冬的光景里并不鮮見。《財經》雜志執行主編馬克的話因此更值得深思:“價格戰和長賬期是中國營商環境里的兩個毒瘤。”近年來,這兩個毒瘤越長越大,危害也越來越大,必須加以遏制。
對中小企業而言,現金流就是生命線,像自由流動的血液一樣,它維系著企業的各項機能。從曾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零售時代,到現在手機一點萬物到家的即時零售時代,消費者購物方便了,平臺經營效率高了,供應商收到錢的速度不應該變慢。這違背了健康的商業邏輯。
歸根結底,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不應該是仰人鼻息,任人拿捏,而應該是互相尊重、共同成長。在當下經濟環境下,縮短賬期、加速資金回流是助力中小企業轉型的核心支撐。只有資金流動起來,才能激活整個市場的活力,讓中小企業有更多機會參與市場競爭,最終實現多方共贏的商業格局。
來源:松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