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響,蟹腳癢。中秋前后,大閘蟹消費和銷售的旺季就來了。送禮、聚餐,所有需求都聚在此時。
市場過熱,亂象就會滋生。從陽澄湖的“洗澡蟹”問題,到蟹卡兌換騙局,大閘蟹幾乎每年都會在這個時候占領熱搜。
今年,問題發生在直播電商的兩個頭部網紅之間。一方沖量帶貨,另一方帶頭打假。口水仗之外,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壓根還沒開捕。
多方酣戰,只是為了趕在中秋節之前好賣貨。但即便利誘存在,總有品牌拒絕這種蹚渾水的熱度。
(圖源:徐記海鮮微信公眾號)
9月中旬,國內海鮮酒樓領導品牌徐記海鮮發出聲明,為了保障大閘蟹的質量,決定推遲上市時間。這樣做等于放棄了中秋的黃金銷售期。
徐記海鮮,在想什么?
一年一度,大閘蟹亂象又來了
這個9月,兩大平臺頭部電商主播——辛巴和小楊哥(三只羊),因帶貨大閘蟹價格有差異爆發口水仗,將他們帶貨的大閘蟹品牌推到了輿論場中央。結果,該品牌被挖出虛假廣告、短斤缺兩、被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除名”等一系列歷史。
(圖源: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
往前數幾天,網紅東北雨姐拍攝了現抓盤錦稻田河蟹的視頻,結果被盤錦本地人“打假”:抓蟹時間、螃蟹外觀、抓蟹方式都不對。最后其承認,是為了配合宣傳本地河蟹才“擺拍”。
大閘蟹和盤錦蟹,本質上都屬于中華絨螯蟹。但換個地方,就會換個身份,螃蟹的價值也會不同。信息差,成了很多商家渾水摸魚的切入口。
以大閘蟹論,它的產地不只在陽澄湖,太湖、固城湖、洪澤湖、駱馬湖、興化等地,都有它的身影。但陽澄湖大閘蟹積累的品牌效應、成熟的養殖技法、獨特的生長環境,始終更受消費者喜愛。
(圖源:徐記海鮮)
于是,商家盯上了消費價值多元的大閘蟹,趁著中秋拿出各種手段沖銷量。“洗澡蟹”之類的問題,因此而誕生。一旦底線動搖,行業的亂象也就來了。這就是為什么,每年9月前后,上面的情況幾乎百分百在熱搜重演。
有人戲稱,在互聯網上買到正宗陽澄湖大閘蟹的概率,大概跟北京機動車牌搖號中簽差不多。本質上還是因為,這個領域“有類無品”——消費者都知道陽澄湖大閘蟹好,但蹭熱度的商家太多,市場格局太散,缺乏一個有領導力的品牌。
也正因為如此,愿意為了行業秩序和消費者體驗放棄短期的利益,才更體現出一個品牌的專業和擔當。
9月14日,中秋前夕,正是消費者采購的高峰。徐記海鮮選擇在這時發布公告,為保證最好的品質,推遲大閘蟹上市日期至9月25日。
中秋節不賣大閘蟹的海鮮酒樓,放棄了一個機遇,揭示了一則內幕,也贏得了一片人心。
徐記海鮮,為何暫退戰局?
徐記海鮮,并不是被大閘蟹供應“卡脖子”了。事實上,早在2010年,徐記海鮮就在陽澄湖落成了自己的大閘蟹直供基地。之所以推遲上市,主要是因為大閘蟹尚未達到上市標準。
(圖源:徐記海鮮微信公眾號)
古人說“露深花氣冷,霜降蟹膏肥”,“苦無多雨便重陽,憶殺池頭煮蟹涼”。重陽和霜降,是農歷九月的節氣。大閘蟹真正成熟的時間,也是在農歷九月。
大閘蟹是降河洄游性的蟹類,其食用的亮點,如蟹黃、蟹膏等,其實都是發育期養分轉移積累的產物。母蟹大約在農歷九月發育成熟,公蟹則要等到十月,這是它們最肥美的時期,也是傳統大閘蟹開捕的時間節點。
在這之前,大閘蟹要經歷多次蛻殼過程。蛻殼意味著長大,然而,這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
(圖源:徐記海鮮微信公眾號)
一個敏感點,是高溫。高溫會降低大閘蟹食欲,延緩其成長速度。如果在高溫期蛻殼,大閘蟹會更容易應激甚至死亡。由于陽澄湖水位不深,過于劇烈的陽光還會導致大閘蟹早熟,個頭很難再長大。
行業數據顯示,水溫超過28℃,螃蟹生理功能就會受到影響。而據央視財經報道,今年夏季,陽澄湖區水溫最高接近40度,導致百分之六七十的陽澄湖大閘蟹完成最后一次蛻殼的時間比往年推遲了半個月。此時,蟹黃不飽滿,蟹殼也較軟,并不適合強行上市。
基于這種現狀,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官方發布了紅頭文件,將今年陽澄湖大閘蟹開捕節時間定于9月25日。
(圖源: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
徐記海鮮從直供基地的真實狀況出發,選擇了尊重自然規律,將大閘蟹發育質量放在第一位,對齊行業標準,等到肉足膏滿、風味最佳時,再讓大閘蟹與消費者相會。
和那些盲目爭奪中秋節銷售機會的商家相比,徐記海鮮的抉擇,既體現了一個專業品牌的素養,向消費者道出了行業規律,也彰顯了幾個事實:
第一,徐記海鮮售賣的始終是最正統的陽澄湖大閘蟹,消費者可以對此放心。
第二,徐記海鮮堅守品質承諾,不會為了蹭時令銷售熱度而放低底線。
第三,徐記海鮮有維護行業秩序的意識和能力,品牌含金量不容小覷。
從養好一只蟹,到做好一個品牌
其他商家賣大閘蟹,重點是渠道和貿易;徐記海鮮賣大閘蟹,重點是供應鏈和消費者體驗。
(圖源:徐記海鮮微信公眾號)
因為,“鮮”的落腳點是食材,食材的關鍵是時令和質量,唯有掌握供應鏈層面的絕對實力,才能以極致效率,輸出極致鮮味。這種核心競爭力,來自徐記海鮮日積月累的建設。
一方面,原產地直供的大閘蟹只是徐記海鮮的招牌之一,為提供豐富多元又有質量保證的海鮮消費,徐記海鮮建立了全球直采的深度網絡。
在國內,徐記海鮮在廣州、海口、北海、渤海灣等地常設海鮮采購中心,并與上百個供應商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在徐記,開海第一線的東海“第一鮮”梭子蟹,廣西北海的蚌仔、蝦菇、蟶子王,大連渤海灣的海參、海膽,都會和陽澄湖大閘蟹一樣,在最合適的時令來到消費者的餐桌。
而面向全球,徐記海鮮供應鏈團隊的“日常”,就是在日復一日的穿行中,尋找最好的海鮮供給,從南半球新西蘭的黑金鮑,到赤道橫穿而過的肯尼亞的雪蟹。去年8月,徐記海鮮管理團隊組團前往加拿大洽談原產地直采合作;去年10月,徐記海鮮又斥資上千萬,狂攬85噸俄羅斯板蟹和帝王蟹,一口氣拿下原產地一條船。
(圖源:徐記海鮮微信公眾號)
另一方面,為保證海鮮經過長途跋涉依然鮮活,徐記海鮮建立了極高標準的供應鏈體系。
徐記海鮮單獨成立了豐樸厚供應鏈公司,在運輸中轉層面,采用空運、海運與冷鏈協同的配送手段,基于長沙、西安、深圳三大總倉,對國內華中地區、西部地區、華南地區形成完善的覆蓋。
在質量控制層面,在驗收時便限定海鮮品質底線,并通過高標準智能化的供應鏈體系,全程跟蹤海鮮的位置與鮮活情況,滿足氧氣、溫度、鹽度等細節上的嚴苛標準;并在門店配備專業海鮮養殖員,確保海鮮一路“鮮”到餐桌。
當全球直采能力與縝密的供應鏈體系形成合力,向徐記海鮮全國的60多家直營門店輸出成果時,“吃得到的新鮮”成為了現實,行業的標桿也得以樹立:
高效的供應鏈運轉,使消費者得以獲得最新鮮、最多元的海鮮消費體驗,海鮮從產地到餐桌只需18小時;門店規模支撐起一年超9個億的采購量,讓徐記海鮮掌握了更大的采購話語權和議價權,每年都有新的驚喜上桌,讓消費者的餐桌更豐富、更具性價比。
由此可見,徐記海鮮對大閘蟹的嚴格要求不是孤例,而是因為其對自身供應鏈設立了高標準。往小了說,這個是一個經營策略;往大了說,亂象叢生的市場,正需要這樣一種秩序感和責任感。
徐記海鮮最大的品牌背書,恰恰來源于此。因為高標準的貫徹到底,消費者不僅僅可以吃螃蟹、吃海鮮找徐記,更多的餐飲消費也可以到徐記。養好一只蟹,是為了滿足供應鏈的高要求;做好供應鏈,是為了做好自己的品牌;這樣一個品牌的存在,是對市場秩序的天然維護。
在今天的消費市場中,徐記海鮮,為消費者提供了最具確定性的選擇。餐飲領域的長期價值,莫過于此。
來源:松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