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第八個月即將過去,旅游領域的網紅話題依舊在不斷上新。“去哪里玩”這四個字,濃縮了普羅大眾對旅游的一切期待,成為出游季的高頻詞匯。
事事有回應,大眾旅游的呼聲喚起了整個產業鏈的斗志。從OTA平臺、旅行社,到目的地、航司酒店,旅游行業對大眾化消費趨勢越發重視,也嘗試著探索很多新玩法、新供給。
一場雙向奔赴,就這樣展開了。
大眾旅游,催化行業結構性機遇
該怎么評價2024年的旅游行業?是阿勒泰的繁花似錦以溫柔動人,還是貴州漂流的驚險沖刷了浸透“班味”的心?也許中國這數億游客的喜好,根本無法用統一的詞句去概括。但對行業來講,方向卻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那個人人有偏好、處處樂出游的新常態,確實是來了。
按照文旅部的統計數據,今年五一假期國內出游人次達到2.95億,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了28.2%。之前,有人說2023年的火熱是報復性出游。現在,這種觀點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今年特殊情況的擔憂:宏觀消費不佳,惡劣天氣頻發,加上去年基數高,最終的收官成績,會不會不如預期?
具體的數字不能妄斷,然而從趨勢來看,我們目前只消謹慎、無需悲觀。因為隨著大眾旅游發展程度升級,旅游市場正在積累結構性機遇。這樣的增長,可能更加扎實。數據和現象,都是最好的佐證。
首先,從去年8月開始,國家統計局將社會服務零售額作為單獨指標進行公開。今年前七個月,國內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速達到7.2%,顯著高于商品零售增長。另外,據國內用戶規模最大OTA同程旅行剛剛發布的財報顯示,其截至2024年二季度,年服務人次達到18.6億,同比增長29.9%。比起逛購物中心,更多人開始出門追尋詩和遠方。
其次,“大眾”特征明顯的還有流量渠道的發展。老牌旅行社在抖音、小紅書狂搶流量,一個“小眾目的地”話題能兌現數十億次瀏覽。OTA平臺不甘落后,美團5月更新了大眾點評“必系列”榜單,提供大眾旅游攻略指南;攜程、飛豬等紛紛把大促套餐和會員權益玩出新花樣,鎖定核心用戶;同程旅行線上線下雙線發展,旗下的同程旅業在全國已經有超800家旅行社門店,瞄準不同旅游人群差異化服務。
(圖源:網紅導游“普陀山小帥”抖音主頁)
最后,人們出游的形式、內容五花八門,一眼就能看出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消費習慣。這種多元性,正是“大眾”二字包羅萬象的體現。
同程旅行發布的《2024暑期旅游消費趨勢報告》顯示,自6月下旬起,民航、鐵路的親子出行比例快速攀升,家長帶娃研學、逛博物館成為了風尚。與此同時,老年人也愿意出門“闖蕩”,出境游客群中的銀發族占比顯著上升,“三代人同游”的暑期游情境全面回歸。
旅游目的地、旅游出行方式的全面發散,讓旅游市場結構更完善,也說明行業的大眾化均衡化已成不可逆的趨勢。這一方面讓市場蛋糕變大了,提供了更多細分機會,例如租車游、定制游,另一方面玩法就是增值點,用戶的價值和規模一樣得到了提升。市場,該參透大眾旅游新機遇了。
用戶驅動,旅游供給從“有”到“好”
大眾化對行業是利好的,但對商家和平臺來說,考驗服務能力的人變多了、結構更復雜了,未嘗不是一個挑戰。
短期看,需求會推著行業往前走,旅游業紅利還是低垂的果實。比如據中國旅游報總結,因為電視劇、旅行團的影響,“上山下水入草原”依舊是暑期大熱門,親子研學深度游也持續火爆,人擠人的現象很難避免。
但是隨著大眾參與度的提升,什么是好項目、好體驗,大眾心里都有桿秤。所以長期來看,真正影響大眾旅游市場前景的,還得是供給。只有好產品、好服務,才能長期服務好新常態。《十四五旅游發展規劃》中,就曾經重點提過旅游供給端結構性改革。道理不難,重點在執行。
其一,大眾旅游意味著用戶認知結構很復雜,所以需要讓旅游更簡單、門檻更低。中國旅游景區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馬牧青曾經指出,大眾旅游階段,高中低端產品要均衡多元,不同業態滿足不同群體需求。
如果要出行購票或者訂旅行團,合格的平臺應該盡可能覆蓋多種購票場景和多種產品。像是同程旅行,既提供了覆蓋華為鴻蒙、微信、支付寶小程序、線下渠道等多個場景的服務,又借助線下旅行社服務一些中老年跟團游、國際游和年輕人的新式旅游。
大到機票酒店郵輪,小到門票公交地鐵,一個平臺都能買,這就是大眾化服務。
其二,越是大眾化,越說明需求構成很復雜。這種趨勢下要讓更多用戶玩得開心,就必須開發更多有趣的玩法。貴州漂流為什么在年輕人里面“上大分”?因為它不是傳統的劃船看景,而是漂流里的“西天取經”。各地的演唱會音樂節經濟,也是類似的道理,城市很好玩,但有活動的城市更好玩。
這種旅游和特殊體驗銜接的微創新,做好了就能廣泛吸引不同人群。像是同程旅行近年來嘗試的旅游+電競、演唱會、電影票、音樂節,都給不同的興趣群體提供圓夢旅游的機會,所以火爆程度只增不減。
其三,大眾化旅游時代最大的問題,不再是要不要出去玩,而是怎么才得玩得省心、放心、舒心。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曾經說,過去十年的旅游是“有沒有”的問題,再往后,是“好不好”的問題。
有的旅行社會把研學產品細分到每一歲,只因為父母有“選擇困難癥”;還有的家庭出游為了更舒適,寧愿直接花大價錢定制2-8人的私家團。回歸了用戶體驗之后,大家才發現原來旅游不全是“特種兵”,用戶價值遠比想象的要高——只是你得有那個本事,做好“旅游后鏈路”的支持。
OTA平臺里面也有類似的例子,同程旅行最新年付費用戶(APU)達到了2.3億,同比增長4.8%,黑鯨會員的累計數量在 2024 年第二季度顯著增加。因為環境越復雜,這些做服務的越清醒。同程旅行就是開發了C端的慧行產品,用智能技術幫用戶找到最省錢省心的方案。在華為設備上,同程旅行可以通過小藝智能體,定制個性化旅游方案,推薦行程服務。用戶自己操心得少了,對平臺的粘性才會更強。
悄然轉變,大眾旅游埋下哪些種子?
種種因素疊加,大眾旅游其實有很多明確的特點。比如“新人”很多,不是旅游的新人,而是探索不同旅游方式的新人。據行業統計,五一期間國內租車自駕新客占比達到42%,前十大縣域目的地平均增長36%。當旅游真的大眾化了,旅游供應鏈上的各路人士也就該警醒了: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新的用戶,挑戰現有的接待能力、服務能力,想要分到大眾旅游的蛋糕,該做的準備不能少。
這兩年,產業鏈越來越多的想明白了這個問題,開始了自我升級之路。
去年,攜程發起“中國旅游振興A計劃”,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響應,據稱要建設10個文旅產業孵化中心,把智慧旅游、品牌營銷、目的地建設等手段聯合起來,給旅游業創造新機會。類似的還有同程旅行的產業鏈業務,截至2024年7月31日,其賦能酒店數智化發展的藝龍酒店科技平臺上開業酒店數已超2000家,簽約酒店數超3000家,覆蓋了全國超290個市級地區。
數智化建設,長遠作用可能超乎想象。就像今年外國人來華“144小時過境游”火了之后,最先被提起來要改善的就是支付、住酒店之類的基礎服務。未來的中國旅游如果底層供給都能做得好,無論到哪里,數智化讓游客帶上手機就出發,讓酒店輕松掌握經營趨勢,勢必會幫助大眾旅游繼續向下、向外滲透。
屆時,更多的消費群體會開始主動挖掘和探索有新鮮感的旅途,出境游也有很大可能成為大眾旅游的下一個熱點。一方面是前幾年有流失的出境游需求,缺口要回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大眾旅游趨勢下會有更多需求迸發,短線度假和長線多目的地成團游都更加受歡迎。
拿今年來說,巴黎奧運會帶火了法國旅游,7月初,中國與法國南部之間第一次有了“上海—馬賽”定期直飛客運航線,由上海航空執飛。東南亞數個國家對中國免簽,也催化了國人出境熱情,春秋旅游就定制化上線了針對老撾的多目的地多日跟團游。
(圖源:東方航空微信公眾號)
OTA平臺國際業務也在持續增長,今年二季度,同程旅行國際機票票量同比增長超160%,國際酒店間夜量同比增長140%,還推出了國際旅游服務品牌 HopeGoo,覆蓋多種出境服務需求。
歸根結底,大眾旅游市場的興起,其實是旅游業方方面面都趨于成熟,并掌握了利好條件的明證。小城旅游能火,是因為中國高鐵在2022年底就已經覆蓋了全國95%的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網紅地標游客一浪接一浪,是因為抖音小紅書不斷作為影響力的放大器在做功。
所以,一旦結構性增長的趨勢確立了,平臺就有了新的跳板和空間。只要他們堅持用戶為先、服務至上的邏輯不變,就必然在旅游業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刷新自己的無限可能。時間終會驗證,將普羅大眾作為風向標,就是中國旅游業最大的“戰略正確”。
來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