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清收”遇上合規催收,張為忠和浦發銀行何時“招兵買馬”?
文:向善財經
銀行業的“稀奇事”,在近兩年是越來越多了。
先是去年的“反向討薪”熱搜引發廣泛關注,隨后就是在最近,不少銀行又親自下場招攬“催收人才”。有的要求還不低,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法律、金融專業背景、五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
這幾乎跟刻板印象中的催收從業者——五大三粗、面露兇相的“黑衣大漢”,完全不沾邊。
是不是很魔幻?那么這些曾經幾乎是拿上了臺面的操作,為什么現在突然“火”了?
原因很簡單:一是今年4月,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出爐,明確規定了催收的“紅線”,不能暴力、不能騷擾等。隨后,發布的《互聯網金融貸后催收業務指引》,又要求每日電話催收不能超過3次,每天晚上10點以后不能催收等一系列更細致的規定。
這些都是在告訴銀行,催收這事兒,以后得正規,得文明,得有底線……
二是銀行吸納催收人員背后,有不容樂觀的資產質量,也有對利潤增厚的迫切需求。前者對應的是,我國2024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了1414億元。
后者,在銀行業凈息差明顯承壓的當下,提升資產質量,從不良里“擠”出了一定利潤的空間,自然就成了銀行業們的重要任務之一。
總之,現在銀行主動成立催收“正規軍”的本質,是為了搞好貸后管理。
如果單純來講,這事做的確實沒毛病。但問題是,當看到各家銀行層出不窮的被監管處罰后,我們也很難說現在不良貸款規模走高背后,沒有銀行過去的貸前風險審慎管理不足的原因。
所以這也使得,現在哪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最高,誰就最尷尬。
看到這,在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被媒體戲稱為“投訴之王”的浦發銀行,可能就有點“難受”了……
發力催收,為高不良貸款率“買單”?
2023年,浦發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48%,較2022年的1.52%下降了0.04個百分點。
老實說,這個趨勢表現還不錯。并且更難能可貴的是,從2019年開始,浦發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經實現了連續四年的下降了。
但可惜即便如此,如果和同行對比的話,現在浦發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還是有點“名列前茅”。
同期,光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25%、中信銀行為1.18%、興業銀行1.07%,平安銀行1.06%、招商銀行0.95%……這其中的巨大差距顯而易見。
為什么會這么高?具體來看,有著“對公之王”稱號的浦發銀行,在2023年實現企業貸款余額約為2.84萬億,不良貸款473.48億元,不良率為1.67%,遠高于整體1.48%的不良貸款率水平。
對于這個不良率的偏高,我認為主要與外部宏觀經濟發展趨勢有關,和銀行自身的風控管理反應有關,算是當下不可避免的階段性波動。
最直觀的,按行業劃分的貸款結構及貸款質量來看,浦發銀行在房地產業的不良率甚至能高達4.11%。這個數據放到對應的貸款余額為3457.44億元當中,就表現為高達142.1億元的不良貸款規模。
不過也不可否認的是,相比于2022末1.91%的企業貸款不良率,現在浦發銀行的對公不良貸款率其實是在轉好的,這算是個不錯的信號。
至于同期1.87萬億規模的零售貸款余額,不良率為1.42%,雖然低于整體表現,但是較前年的1.29%增長明顯。
而且有意思的是,天眼查APP顯示:其中的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雖然多,為8381.52億元,但是不良貸款規模卻較小,為51.71億元,不良率僅為0.62%(前年是0.52%)。真正高的是“信用卡及透支”為2.43%,以及“消費貸款及其他”為2.78%。
盡管這個也可以甩鍋給外部宏觀環境,但老實說,浦發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的“激進”也是出了名的。
據浦發銀行公布的數據,2021年至2023年年末,浦發銀行信用卡中心人數分別為11806人、11975人和10714人,幾乎是同期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人數的兩倍,光大銀行的3倍、平安銀行的5倍、興業銀行的10倍。
對應的浦發銀行信用卡流通卡數,也從2020年的4372.22萬張依次增長到2021年的4843.45萬張、2022年的5133.16萬張和2023年的約4838萬張。
那么當激進擴張成為發展的主基調后,無論是風控管理還是資產質量等問題都很容易會被掩蓋過去,直到增長放緩的現在,一切才能逐漸顯現出來。
就像浦發銀行信用卡的人海戰術,根據此前的董秘回應,公司披露的信用卡中心人數包含了正式和非正式用工數量。這本身似乎就與中國人民銀行關于“發卡機構不得將信用卡發卡營銷業務外包”的禁令相違背……
或許正因如此,有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銀保監會及派出機構共接收針對浦發銀行信用卡的投訴15511件,位居股份行之首,而且超過了所有國有行,以至業內給了浦發銀行一個新稱號——“被投訴之王”。
至于2023年,浦發銀行在年報中又提到,公司共受理不同事項消費投訴 389588 件,主要集中在信用卡、個人貸款及借記卡類業務……
至于其他的處罰,拋開2017年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造假案,違規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的陳年舊事不談,就說最近,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寧波監管局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顯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分行被罰款275萬元。
主要違法違規事實包括:授信業務管理不到位;并購貸款管理不審慎;貸款“三查”不盡職導致貸款資金違規流入限制性領域;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查不到位……
事實上,浦發銀行因為各種貸前盡職審查、管理不到位而被處罰的案例還有很多,如果再加上信用卡投訴量的居高不下,似乎也就不能難理解為什么現在浦發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能夠如此之高了。
既然貸前管理過于激進粗放,那么在當下息差承壓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們也就不得不亡羊補牢,來加大貸后的催收力度了。
截止目前,浦發銀行信用卡中心委托“外包”的催收機構共計54家,逾期欠款法律事務合作機構則更多,擁有187家,共同用來進一步清收、化解不良資產風險,為過去的激進擴張代價而買單……
張為忠的新招,重回浦發銀行的對公老路?
或許是對半年報里營收凈利“雙降”的失望,也或許是對從2021年來遲遲得不到業績頹勢扭轉的著急,所以在去年8月底剛剛才交出中期答卷的浦發銀行,便在9月初宣布了一系列人事調整:
任命張為忠為浦發銀行黨委書記,擬任董事長,任命劉以研為浦發銀行黨委副書記,任命上海市金融局原副局長趙萬兵為浦發銀行黨委副書記,提名上海市國資委原副主任康杰為浦發銀行副行長……
從后續的動作來看,新一屆管理層到任以后,明顯是注意到了浦發銀行過去放寬貸款風險敞口和激進擴張信用卡業務所產生的負面效果。
比如張為忠上任伊始,便迅速啟動了以“一投三收”(即信貸投放、營收、中收、清收)為核心的“百日攻堅”。在大力推進合意資產投放的同時,增加風險壓降力度,為公司重塑增長動能、重回市場前列打下良好基礎。
從本質上看,浦發銀行此舉玩的就是以時間換空間的策略打法,通過降低資產擴張速度,放棄絕大多數有風險的項目,用最低的收益率吸引最安全的客戶。但缺點是會更進一步拉長其修復時間。
因此,2023年浦發銀行的全年業績表現一般,今年一季度還是不盡人意。
可能會有人說,在營收、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繼續下降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浦發銀行的歸屬凈利潤也實現了同比10.04%的增長。但對此,有投資者指出這是因為,一季度浦發銀行集中賣出了大量高收益債券,從而獲取了127.8億元的巨額投資收益,整體并不具備可持續性。
不過即便如此,在我看來,這還真不能怪以張為忠為代表的新上任管理層面能力不行,實在是當前的銀行,無論做對公業務,還是零售業務都會有點“不上不下”的難受。
對公業務就不說了,被稱為“對公之王”的浦發銀行此前之所以向輕資產化轉型,就是因為傳統對公業務的市場增量空間不多了,但零售業務卻正處于市場爆發期。
可問題是,最近兩年受外部環境影響,此前不少以零售戰略為重點的標桿銀行,現在對于零售金融業務的未來預期也都不再過分樂觀,大零售的價值開始面臨宏觀經濟的挑戰。
有上海證券報統計,平安銀行在2023年的零售金融營收負增長6.65%,而零售金融對凈利潤的貢獻占比由2022年的43.6%大幅調整至2023年的11.9%;2021年啟動“新零售”戰略的中信銀行,雖然在2023年零售銀行營收占比已上升至42%,但業務稅前利潤為159.35億元,較2022年下降了8%。
至于被稱為“零售之王”的招商銀行也未能幸免,報告期內零售金融業務稅前利潤999.13億元,同比增長了6.09%,占集團稅前利潤的56.57%,同比下降0.47個百分點。
或許是察覺到了當前銀行業的困境,所以浦發銀行新一屆的管理層們提出了以“數智化”戰略為引領,加快推動“五大賽道”取得突破,持續鞏固公司、零售和金融市場“三大基本盤”,以此打造全行“第二增長曲線”的思路。
老實講,這個數智化乍一聽很高級,但實際上卻是現在各大頭部銀行都在做的事,并沒有什么稀奇的。
唯獨有意思的是,從2023年報的相關描述來看,浦發銀行的未來戰略重心似乎還是偏向了對公業務方面。
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相比于2022年,同期浦發銀行的零售貸款余額在下降,但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率卻整體呈上升趨勢。可與此同時,企業貸款余額從2.598萬億增長到了2.841萬億元,同比增長9.35%,并且對應的不良貸款也出現了下降。
那么很明顯,對浦發銀行來說,在穩字當頭、在股東急需看到業績扭轉趨勢的背景下,與其冒險探索新的增長業務,確實不如趁著這波宏觀經濟復蘇之勢,重新回到最熟悉的對公市場,率先把業績基本盤穩定下來。
只不過這也意味著,張為忠們還是沒能找到破局增長的“新藥”,而是繼續在用對公業務暫時緩解浦發銀行的成長之痛,第二增長曲線似乎依舊是個未知數……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