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文娛市場的火熱仍在延續,新定檔的電影和演出,不斷引人關注這個行業的生機。而這個行業的支持者、受益者,就站在一線。
5月29日晚,阿里影業發布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2024財年業績公告。社會文娛消費的熱情,對優質項目的把控能力,收購大麥后更完善的盈利結構,貫徹科技提質增效的布局,共同推動阿里影業闖出了一番新氣象。
(圖源:阿里影業業績公告)
這一財年,阿里影業總收入同比增長44%至50.36億元;經調整EBITA盈利達到5.04億元,同比增長61%,歸母凈利潤達到2.85億元。即便增長勢頭已經足夠強,阿里影業的后勁仍不可低估。基于大批優質內容和科技儲備,以及對市場的理解,一個具備內生動力的可持續業務模型,正在它的手中成型和發展。
文娛市場紅利中的內容領先
國內文娛市場表現強勁,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考慮到阿里影業在去年末完成了對大麥的收購,從收入結構看,這次財報的重點,首先就在于影視制作宣發和大麥這兩個“20億級”和“10億級”業務。同時,它們也是文娛市場內容驅動發展最直接的體現。
從影視市場看,電影業強勢復蘇,是整個文娛市場的核心節奏。根據國家電影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全國電影票房總量同比增幅達到82.6%,推動票房數據達到549.15億元。而把優質單體內容的市場影響力拎出來,全國票房過億、破10億的影片分別達到了73部、11部。
阿里影業抓住了其中哪些機會呢?如財報所示,通過合制、主宣發、聯合出品、聯合發行、買斷等不同的參與模式,阿里影業參與了去年暑期檔的兩部明星影片《孤注一擲》和《消失的她》,今年春節檔的票房冠軍《熱辣滾燙》和亞軍《飛馳人生2》,以及《長安三萬里》、《三大隊》、《周處除三害》等垂直領域高口碑作品。
(圖源:阿里影業業績公告)
穩定的業務節奏,是阿里影業的主要亮點。它并不拘泥于特定的內容生產模式,而是廣泛參與好項目,覆蓋重點檔期和重點人群。在行業熱度持續走高、好項目層出不窮的情況下,阿里影業在報告期內參與出品、發行的總影片數量逾60部,其中15部進入同期票房前20,面對去年接近13億人次觀影的大盤,抓住不同品類的優質內容,可以用合理的參與模式撬動更大的成果,并取得了高于行業的投資回報,可見其策略行之有效,初步形成內容領先姿態。
影視市場如此,演藝市場同樣火熱。最大的看點是,收購大麥后的首次業務并表。截至報告期末,大麥GMV同比激增超500%,大麥業務交易總額(GMV)同比增幅逾500%,演唱會頭部項目覆蓋率接近100%,成為演出行業用戶首選購票平臺。
毫無疑問,演出市場水溫居高不下,大麥的龍頭地位不會動搖。它的加入,除了帶來新的業績增長極之外,還完善了阿里影業的業務結構,有望通過協同創造更多商業機會。
并且,在未來一段時間,阿里影業依然具有內容驅動增長的確定性。一方面是其手握超過50個投資待映項目,超30個版權及開發項目,橫跨多個垂直領域、類型豐富,具有較好的轉化前景;另一方面是今年一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票房收入、觀演人數的同比增速分別為72.71%、116.87%、77.88%,部分熱門演出依然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大麥還會繼續扶搖直上。
“蜜月期”遠未結束,阿里影業的成長性值得期待。
多元優質資產的長線價值
電影內容投制及大麥演出兩大業務之外,阿里影業存有更多亮點。電影票務及科技平臺的收入同比增長76%至9.2億元,增速名列多業務第一;IP衍生品及創新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9%至10.53億元。事實上,在阿里影業“內容+科技”雙輪驅動的戰略中,這兩部分業務價值效應的重點是兩種資產:科技資產和IP資產。它們的亮點在于可復用、可持續的長期價值。
以科技資產為例,阿里影業在去年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上,官宣其一站式宣發平臺燈塔推出“燈塔AI智能宣發助手”,通過接入AI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為宣發提供更強的輔助功能。
比如,當前消費者對文娛內容的情感和注意力,極易受到社交媒體傳播的影響,所以一部影片上映周期內可能存在變化復雜的媒介特征。通過AI助力的數據分析和智能洞察,影片宣發將更貼近院線和社媒的動態,化變量為增量,甚至依靠觀眾與內容的連接創造獨特優勢。要在激蕩的影視市場拿到確定性,燈塔AI提供了強大、可持續的賦能。
此外,燈塔AI在今年1月進行了升級,進一步聚焦票房預測、預售分析等功能。阿里影業旗下的橘子工作室,已經掌握了AIGC為場景物料服務的生產和應用能力,且阿里影業已將AIGC、數字人、虛擬拍攝等技術均引入了影視行業的相關流程,逐步兌現為生產力。
(圖源:燈塔專業版APP)
如果說科技的作用重心在生產宣發,那么IP就是擴大內容生命周期價值的基點。阿里影業對IP的思考極為全面,這一點可以從其儲備與開發的路線中得到體現。
對于影視方面的強IP,阿里影業強調“影劇聯動”。比如今年春節檔,電影《飛馳人生2》和優酷《飛馳人生熱愛篇》網劇打出了亮眼的協同效應,IP熱度共振為表,元素互映、素材庫共享、節奏同頻為里,共同實現了IP價值最大化。
未來,這方面的機遇或許有三個:一是阿里影業選擇合適的頭部影片,更多地進行劇集同步開發;二是進一步發散改編思路,向舞臺劇、音樂劇等類型拓展,與大麥產生協同效應;三是與旗下潮玩品牌錦鯉拿趣合作開發,延長影視內容生命周期,錦鯉拿趣目前擁有超過10個原創潮玩IP,合作影視內容超40部,經驗豐富。
此外,阿里影業的IP布局也不局限于此,IP交易和創新平臺阿里魚構建了龐大而豐富的IP矩陣,2024財年,阿里魚轉授權業務收入同比漲幅77%,五年復合增長率近60%,體現出IP在流通中“增值”的巨大前景。
因此,IP資產的挖掘既在于IP本身的長期生命力,也講究操盤者的方法論和整合能力。阿里影業在這兩方面都具備充足經驗,與影視業務協同,可獲取這類資產的長線價值。在用戶規模、內容供應數量與質量、開發手段都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阿里影業已然身處一片富饒之地。
阿里影業龍頭地位日漸強化
“內容+科技”,搭建起阿里影業完善的長期發展范式。摩根大通于4月的一份研報中指出,阿里影業原本和貓眼娛樂在票務領域進行競爭,但以收購大麥為起點,阿里影業的業務結構得到補齊,誕生新的增長潛力,有望成為中國文娛經濟的新行業龍頭。這可以解讀為,更為完善的商業模式,會提升阿里影業的市場價值。
如果細化來看,阿里影業的龍頭地位強化,就是一個多業務協同共生、總價值大于原產出的故事。
首先,收購大麥時間還不長,阿里影業的報表上就添了極為漂亮的一筆。若將大麥的業績完全并入整個財年,那匯總后阿里影業全年經調整EBITA盈利將達到11.63億元,同比口徑下增幅超過700%。另外,通過線性外推,大麥實際上還有著不可小覷的協同發展機會。這包括可持續增長的演出市場,前述影視內容多元化開發,對兒童劇、展覽等細分賽道的拓展開發等等。基于大麥平臺的優勢地位,這些文娛服務能帶來有效增量,繼續提升財務表現。
其次,文娛市場的發展動力源自觀眾的消費,而消費會以數據和興趣呈現、驅動。在阿里影業的業務結構中,數據總量在放大,也在不斷地流通,為不同業務的決策提供了全方位支撐。
例如,大麥APP上的“想看”和“許愿”,看似只是兩個按鈕,實則反映出實時的消費需求,可用于輔助線下活動的決策。淘麥VIP總規模穩健增長,高頻黑鉆會員數量超過200萬,這項業務基于淘票票和大麥兩個APP的協同,服務于核心消費者,既激發粘性,又洞察需求、助力宣發。IP業務和影視業務的銷售與分發數據之間,同樣存在緊密關聯,開發、續作、主題活動都可以從這些因素中發掘支撐力。
最后,以影視為基礎,阿里影業繼續為行業發展提供長線支持,比如“錦橙合制”計劃、“港藝振興計劃”等。這些行動利在長遠,瞄準行業的繁榮,豐富市場供給的效應會逐步體現。
(圖源:阿里影業)
總之,面對這個海納百川的內容生態,電影、劇集、線下演出、IP、消費者等復雜因素的全面互動,可能為文娛行業創造更鼎盛的狀態。而作為有力的推動者,阿里影業不僅基本面表現不斷優化,“內容+科技”戰略更帶來了長期成長的確定性。
來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