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期檔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一部耗時十年的《封神第一部》將暑期檔推向了又一個高潮。而在戲外,經過多年籌備后,一群帶電作業的“小黃人”也持續演繹著屬于長沙的《封神第一部》。
在長沙,很多人都說夏天的命是空調給的,但這話只說對了一半。試想,大夏天如果電影院突然停電,將會是一副怎樣的場景?電影沒得看是小事,空調停了可真要命了。
為了保住大家的清涼一夏,長沙精心籌備多年,才有了今年夏天少停電、不斷電的“封神之作”。
為什么不斷電就能“封神”?這就要從為什么城市會停電說起。
城市停電的原因整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突發性的,如極端天氣導致系統癱瘓、設備老化或出現故障、電容量不足超過負荷等;另一種則是計劃性的,如電網升級改造擴容及檢修設備等等。
因此,拋開自然的不可抗力,想要實現城市不斷電,首先是城市發電、輸電資源擁有更充足、合理的配備,其次就是要實現“帶電作業”。前者是避免突發性停電,后者則是為了減少甚至取消計劃性停電。
先給大家透露一組數據:從今年度夏以來,國網長沙供電公司帶電作業公司平均每天都有二十多個現場的作業任務,每周工作總任務都在150項以上。6月份,長沙帶電作業共完成作業次數743次,多供電量249.7萬千瓦.時。
也就是說,僅6月份一個月,長沙帶電作業工作就給用戶多提供了249.7萬度電。以一匹的空調耗能來算,這249.7萬度電可以夠一臺空調吹249.7萬個小時,夠10000臺空調吹249.7個小時,少停一分鐘電看似小事,但積沙成塔,帶電作業背后絕對是造福長沙城的大事。
那么,究竟什么是“帶電作業”呢?
顧名思義,其實就是指電力工作人員在不停電、不斷電的情況下對帶電設備進行測試、維護、更換部件、處理缺陷,讓大多數居民感受不到停過電的情況下完成電力檢修工作。
實際上,我國帶電作業出現的時間并不長。從1958年開始,在一代代電力人的努力下,帶電作業技術發展逐步走向成熟,成為當前一種普遍的作業方式。
通俗地說,在城市電力配網出現故障的情況下,為保障大多數用戶可以繼續用電,帶電作業便是給電力線路臨時做了一個“心臟搭橋手術”,用一個“大號充電寶”做好電力線路的臨時連接,最終讓電力設備檢修人員可以在斷電的情況作業,讓居民正常用電。
那么,如何在不斷電的情況下將臨時“充電寶”與主線路鏈接起來呢?如何讓主線路上的居民感知不到電路的切換呢?這便是一個既專業又危險的事情。也因為這樣的特性,帶電作業工作人員被稱為電力配網的外科主刀醫生,堪稱是電力工作領域的“特種兵”。
通常情況下,要安全地進行帶電作業,必須遵循三個條件:流經人體的電流不超過人體感知水平1mA;人體體表局部場強不超過人體的感知水平2.4KV/cm;人體與帶電體保持規定的安全距離。同時,工作人員要做好嚴格防護,相關措施包括穿戴絕緣帽、絕緣手套、絕緣鞋(靴)、絕緣袖(護套)、絕緣披肩、絕緣服,使用絕緣繩、絕緣吊桿、絕緣斗臂車等工具。隨著帶電線路的電壓等級提升,防護要求也會相應提高。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為保障帶電作業人員的安全,不管冬天還是夏天,穿上一整套防護設備作業完成后,都會因在一個悶熱密閉的空間呆太久而全身濕透,身體素質好也成為帶電作業工作人員最基本的素質。
目前,在電力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后,帶電作業能力將直接影響到電力營商環境。能為企業提供穩定的電力,也是一座城市營商環境一流的主要特質。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越是城市發展越來越好,越需要城市里擁有一群技術高超、肯吃苦、愿冒風險的帶電作業人。
目前長沙的帶電作業水平是一個怎樣的水平呢?
另外一則數據給大家展示下,據統計,長沙帶電作業2021年共計開展帶電作業3636次,多供電量1671.96萬千瓦時,減少11.74萬停電時戶。2022年共計開展帶電作業6032次,多供電量1807萬千瓦時,減少43.2萬停電時戶。
而同時,長沙帶電作業工作人員也頻頻拿到國家級比賽大獎。
那么,長沙到底是如何在帶電作業這個領域也實現這么大突破的呢?重視培訓和訓練,以項目來推動長沙帶電作業團隊能力提升,積極擁抱科技力量就是必勝法寶。
創新應用“橋接法+負荷轉供+旁路作業”綜合不停電作業方式,圓滿完成雙回110千伏輸電線路基建跨越施工任務,填補了省內不停電作業空中斷線新技術空白。
連續3年承辦6期長沙帶電作業專業技術培訓班,積累復雜帶電作業實操經驗,推動帶電作業全項目化、多元化發展,提升帶電作業專業自營能力。堅持以賽促練,以賽促培,培養產生2名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并以行業能手為標桿,大力培養專業后備力量,打造可持續發展的一流帶電作業隊伍。
2022年,長沙帶電作業在10千伏振岸線085-2桿運用帶電機器人圓滿完成了不停電斷接引線,利用帶電作業機器人的視覺識別、運動控制、三維環境重建等核心“黑科技”,高效完成了自主識別引線位置、抓取引線、剝線等工作,大大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提升了帶電作業安全性,實現現場作業安全可控,全面筑牢專業技術核心競爭力。
2023年,在瀏陽河畔川河路10千伏竹沙橋線上,長沙帶電作業代表人物喻暉,作為長沙地區的首位操作手,遙控指揮“機械小黃人”在15米高空靈活轉動兩只“手臂”,掃描現場作業環境、準確識別導線、確定作業位置……隨后,喻暉和小伙伴們組織建設的“10千伏帶電立、撤多回路桿提升導線組合工具”“10千伏電纜線路不停電作業新方法及應用”等創新項目陸續落地,陸續獲得省級、國家專利8項。其中,“電力搶修中破除銹蝕螺母的裝置”國家專利被推廣到全國。
鑒于帶電作業帶來的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越來越多的大城市都想要做好帶電作業工作。但是,帶電作業本身是一個技術活,工作人員不得不要面臨高空、高壓等客觀挑戰。因此,對于從事帶電工作的企業來說,發現和培養集操作、分析、計算、總結于一身的復合型操作人才是發展的重中之重。
為了更好地建設與完善帶電工作的人才隊伍,國家電網公司連年組織開展全國配網不停電作業技能競賽。最近的一次賽事,長沙不停電作業班班長喻暉獲得了10千伏個人一等獎第一名。
這一亮眼的成績讓不少人的目光又重新聚焦在了“不夜城”長沙,而“不夜城”這一美譽離不開國網長沙供電公司帶電作業方面作出的貢獻。
據相關材料顯示,長沙帶電作業通過牢牢把握長沙“智慧配網三年行動計劃”和“向配網開戰”發展機遇,近三年的作業次數量穩步增長,平均逐年增長率達到38%。2023年上半年,共計開展配網不停電作業2912次,多供電量867.96萬kw?h,減少17.58萬停電時戶。
國網長沙供電公司帶電作業堅持在謀求發展中實現歷史突破,在人才培訓、科技應用、方案創新等方面實現全面開花。
這支隊伍始終重視高精尖的實踐人才隊伍的培養與建設,堅持在崗位實踐中提升員工擔當本領,實施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對接,專業學習和現場實踐結合,年內開展班組培訓70次,同比增加56%。通過以賽促練,以賽促培,帶電作業產生了兩名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并以行業能手為標桿,持續擴大先進宣傳和影響力傳播。
目前,長沙帶電作業現有職工25名,其中黨員19名,占比76%,是一支思想素質高、業務技能強、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行業“特種兵”隊伍。其中,有國網工匠1人,高級技師11人,技師7人,國網公司技術專家、省公司二級領軍專家1人,國網公司A級評標專家4人,國網公司配網不停電作業協作組成員2人,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2名,擁有創新成果21項,國家發明專利14項。
在培養人才的同時,長沙帶電作業也始終重視科技創新,利用先進科技為帶電工作人員減負。例如,帶電作業機器人,運用人機交互核心技術,實現機器人與作業人員的高效協同。操作人員只需在地面用平板點擊屏幕,機器人便會識別電力設備的實際位置,在“大腦”中形成 3D 模型,指揮兩只絕緣“手臂”靈活抓取、更換不同的工具,以實現在高空完成機器人剝線、抓線,雙臂協同穿線等完整操作。
此外,長沙帶電作業還在模式上進行了改革創新,盡可能將損失縮到最小。2022年4月7日,在10千伏報業線518號桿、灘頭坪線012號桿,創新應用“橋接法+負荷轉供+旁路作業”帶電作業“plus”模式,確保施工期間用戶用電“零損失”,圓滿完成雙回110千伏輸電線路基建跨越施工任務,為建設長沙國際先進型配電網城市增添助力。
歷時多年,帶電作業實現了從單一操作桿項目過渡到采用屏蔽服作業,再到采用絕緣服作業。從危險性較大的人工作業演變成更安全的絕緣斗臂車作業,既保證了人身安全、設備的持續運行,更保障了千萬用戶的持續光明。
結尾
從路燈亮起,人們開始忙碌,到夜幕落下,疾馳的車輛行人變少,整座城逐漸安靜。盡管一天的忙碌畫下句號,但這背后始終有帶電作業人員的身影,正因為他們的敬業和奉獻,才得來一座城市的平穩運行。
小到街燈,大到交通運輸,日常用電是居民生活、產業發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只有保證電力供應的穩定,居民日常生活才不會受停電困擾。只有保證電力供應的穩定,才能給在長沙發展的企業提供一個好的營商環境,不會因為停電而暫停公司運營、打斷企業緊張有序的生產制造。
近期,國網長沙供電公司也在開展“少停一分鐘,造福長沙城”的主題活動,旨在通過電力工人各種各樣的手段與舉措,讓長沙城少停電,甚至不停電。我們由點及面的來看待這個活動,當最微觀的一環,用電得以保障,整個長沙的居民生活質量、企業生產效率才有更進一步的可能,進而推動整個長沙的全面發展。
正是這些平凡卻不普通的一線電力人員,以汗水和堅韌,構筑著一道道堅固的電力屏障,為長沙這部“夏天史詩”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共同譜寫出長沙這部壯麗史詩的《封神》開篇。
來源:松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