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酒企面臨增長困境。
文/每日財報 杜康
回顧過去一年,白酒行業中的中端與次高端企業普遍經歷了經營上的嚴峻考驗,多家上市酒企的業績紛紛顯露疲態。作為青稞酒領域唯一的上市公司,天佑德酒在2024年雖然實現了3.69%的營收增長,但其凈利潤仍然是大幅下滑。
財報顯示,2024年天佑德酒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滑52.96%,扣非凈利潤的降幅更是達到了55%。這說明過去的一年天佑德酒盈利能力出現了大幅下滑。此外,自年初以來,天佑德酒的股價已經累計下跌了至少11%。這種種現象說明,天佑德酒目前的處境確實不容樂觀。
省內市場飽和、省外拓展艱難、海外業務拖累
從天佑德酒的營收構成來看,與眾多區域酒企相似,其主要收入來源依舊依賴于省內市場。然而,省內市場的容量畢竟有限,當市場份額達到一定比例后,實際上很難再有進一步的顯著拓展。
天佑德酒也是如此,其自2016年青海省內收入達到10.39億元的峰值以來,這一數字便一直未能實現新的突破,反而在2023年下滑至7.97億元。
據青海省酒類行業協會會長陳文博去年向媒體介紹,青海省目前白酒市場規模25億,其中天佑德酒占比55%左右,剩下45%市場份額則是省外品牌。
不過,結合天佑德酒披露的青海省內的收入數據看,其營收主陣地的市場份額堅守得并不牢固,在當前全國性品牌如瀘州老窖、汾酒、洋河等加速下沉的趨勢下,天佑德酒的本地中高端市場份額正受到擠壓,其龍頭地位也是岌岌可危。
為了打破地域限制,近年天佑德酒也加速了省外市場的布局。2024年公司新增省外經銷商54家,總數達到551家,實現全年營收4.28億元,占其總營收的34.08%。由此可見,其高昂的投入并未帶來預期的回報。
此外,據財報數據顯示,雖然天佑德省外營業成本同比激增了55.37%,但毛利率卻大幅下滑7.66個百分點至40.61%,銷售費用更是高達1.58億元(同比增長21.6%),其中廣告宣傳費用增長了42.15%至0.89億元,直接導致凈利潤同比下滑17.53%。
所以,對其省外市場的整體現狀來看,只能是用“賠本賺吆喝”來形容,而這也凸顯了天佑德酒在品牌認知度與渠道效率方面的雙重不足。
青稞酒主業之外,天佑德酒還曾通過拓展葡萄酒、威士忌產品,試圖打造第二增長曲線。但海外布局的十年探索未能如愿以償,反而成為了拖累公司利潤的“累贅”。
2013年,天佑德酒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葡萄酒酒莊等資產;2016年,公司還出資設立子公司威士忌酒業,擬建設年產1000噸青稞威士忌項目。但從2020年至2024年的中報來看,葡萄酒業務的營收在2021年達到峰值1694.4萬元后,便逐年下滑,2024年全年僅為734.81萬元,同比增長-41.17%。
更為嚴峻的是,這個美國子公司已經連續七年累計虧損超過1.15億元。此外,盡管威士忌項目已經投產,但2024年年報中并未披露具體收入,市場反響平平。
“品類單一”與“庫存高企”矛盾凸顯
作為西北地區的特色白酒品類,青稞酒雖然獨具風味,但其在全國范圍內的認知度卻相對較低,市場容量仍舊有限。
2024年,天佑德酒的青稞酒收入占比依然高達93%,其中,2024年100元(含)/500ml產品營收5.74億元,不過這部分產品的毛利率卻出現了下滑情況。
為了打破這一困境,此前天佑德酒曾試圖通過推出如“國之德G6”來進一步拓展市場份額,但在醬香、濃香等傳統白酒品類的擠壓,以及青稞酒本身接受度較低的情況下,其價格帶依舊被限制在百元區間,難以突破區域市場的天花板。
此外,在多元化戰略上,天佑德酒更是顯得有些“進退失據”。一方面,葡萄酒業務由于品牌力不足、銷售渠道匱乏,2024年的收入僅為734.81萬元,同比下滑了41.17%。
另一方面,公司在威士忌項目上的投資超過了7000萬元,但2024年推出的三款產品(Sulongghu、Nata、Joolon)定價在800元左右,既缺乏蘇格蘭威士忌的文化底蘊支撐,又在中國本土缺乏堅實的消費基礎,因此市場接受度極低。這種品類擴張并未形成預期的協同效應,反而分散了公司的資源,加劇了主營業務的壓力。
更為嚴重的是,天佑德酒的產能閑置與庫存高企問題在全年財報中得到了進一步凸顯。據2024年全年財報數據顯示,公司的存貨總額高達16.5億元,相比上半年有所增長,其中半成品酒存量維持在較高水平,達到約6.2萬噸,而成品酒庫存也累積至近5000噸,產能利用率依然不足50%,顯示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與2020年相比,存貨規模的增長趨勢更加明顯,從9.7億元大幅躍升至16.5億元,幾乎翻了一番。同時,存貨周轉天數也繼續延長,從721天增加至915天,表明庫存商品在倉庫中滯留的時間越來越長,資金回籠速度減慢。
顯然,這種長期的產能閑置與庫存積壓狀況,不僅極大地占用了公司的現金流,限制了其在研發、市場營銷及其他關鍵領域的投資能力,而且迫使天佑德酒不得不采取更加頻繁的降價促銷策略來加速庫存清理。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可能緩解庫存壓力,但長期來看,會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損害品牌形象,形成惡性循環。
高管減持與“捐贈爭議”下的信任危機
2024年12月,天佑德酒遭遇了管理層減持的風波。據悉,包括董事萬國棟、魯水龍在內的六名高管原計劃減持62.5萬股股票。盡管后續有部分高管終止了減持計劃,但這一事件仍被市場廣泛解讀為管理層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悲觀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高管中有多人出身于勁牌系,他們的減持行為更是被外界質疑與公司當前的戰略方向存在分歧。
而在之前,天佑德酒的控股股東天佑德集團也曾有過類似的舉動。2023年,天佑德集團宣布向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市值1億元的股票,計劃分五批次完成。
盡管董事長李銀會(同時也是北大校友)強調此舉是為了“品牌建設”,但投資者對此并不買賬,質疑其本質是一種“變相減持”。尤其是在公司業績下滑的背景下,這一捐贈行為更是加劇了市場對天佑德酒資金鏈緊張的擔憂。
此外,天佑德酒在2023年實施的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也為其2024年的財務狀況埋下了隱患。由于該激勵計劃,公司在2024年需要承擔高達2513.92萬元的股份支付費用,這一費用直接拖累了公司的凈利潤。
原本,該激勵計劃是為了綁定核心團隊,激勵他們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然而,在業績低迷的時期,這一計劃反而成為了利潤下滑的“放大器”,讓公司的財務狀況雪上加霜。可以說,目前天佑德酒面臨的高管減持、控股股東捐贈以及股權激勵計劃帶來的財務壓力,都對其未來發展構成了不小的挑戰。
結語
《每日財報》認為,當前天佑德酒所面臨的困境,實質上是區域酒企在存量競爭時代下生存狀態的一個縮影。青稞酒這一品類本身的局限性、青海本土市場增長潛力的枯竭、全國化擴張過程中遭遇的高成本與低效率難題,以及多元化發展戰略上的盲目與失誤,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構筑了天佑德酒的增長困境。
盡管公司為了打破這一僵局,積極嘗試酒旅融合、加強終端促銷等多種策略,但在整個白酒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名酒品牌擠壓效應日益加劇的大背景下,天佑德酒這種“小而美”的區域酒企生存空間正被進一步擠壓和縮小。因此,對于天佑德酒而言,其未來能否實現發展的突破,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仍需時間的檢驗和市場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