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藍鯨新聞4月24日訊(記者 陳業 李卓玲)與印奇的這次對話,發生在2025上海車展睿藍汽車展臺一隅。
印奇并未著正裝,一件純黑T恤,儒雅謙和,全程站著接受我們的采訪。此時距離其執掌千里科技僅過去不到半年,而此前,他更為人知的身份是國內“AI四小龍”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
由AI圈跨入汽車圈,印奇斥資超24億。去年7月初,印奇旗下的江河順遂擬作價24.3億元受讓吉利集團旗下公司所持有的千里科技股份;同年10月25日,印奇經股東提名為公司第六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次月11日,千里科技董事會同意選舉印奇為公司第六屆董事會董事長。由此,37歲的印奇開始掌舵這家以摩托車制造起家的重慶車企。
印奇回憶,這半年時間里,他在內部做的更多是戰略制定和落地,諸如“雙輪雙化”這一長期戰略。“‘雙輪’是說我們的終端和科技板塊,而‘雙化”一個就是以AI為驅動的‘AI化’,還有一個‘國際化’。”其并透露,今年開始大家會看到千里的一系列變化。
在與藍鯨汽車對話中,印奇也首度談及進入汽車行業的原因:因為認為汽車行業是通往機器人的必經之路。在其看來,汽車的制造、硬件管理、供應鏈體系,跟機器人是最相像的,未來,機器人也需要是可靠的、可規模化的。所以“AI+車”的終局就是機器人,這是確定性的。“我從事AI第一天的初心,就是機器人Robotics。”
講到千里科技目前的定位時,印奇認為,千里一定是一個智能產品和智能服務的供應商,這是一個本質。“我認為,車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硬件載體,但我們一定是希望基于這個能做更多的東西。”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以下為藍鯨汽車與千里科技董事長印奇對話內容(經刪改整理):
AI化和國際化是千里的長期戰略
Q:擔任千里科技董事長后,你在內部進行了哪些梳理,千里科技的長遠規劃是什么?
A:一方面是在實現快速融合。因為在原來的千里科技(力帆)里面,吉利相當于已經深度地介入三年的時間,在整個終端業務上已經梳理得比較完整和成熟,是一個很好的基本盤。那么,我進去之后,可能更多是制定戰略,并且把我們的“終端+科技”這樣一個雙輪驅動的戰略規劃落地。同時,能夠各方協同完之后來開始制定比較詳細的戰略落地圖。所以,今年開始大家會看到一系列的變化。
然后“雙輪雙化”的兩個“化”,也是我認為是未來千里的一個長期戰略,一個就是以AI為驅動的“AI化”,還有一個“國際化”。“國際化”大家都在講,但是我想可能因為本質上千里的前身為力帆,有很強的國際化的基因,原來力帆的摩托車其實是中國出口的第一名。我想可能國際化不簡單是說一個車賣到海外去,我覺得也包含在整個產業鏈里面,從技術、產品、解決方案到服務,整體上怎么能夠真正以一個更開放、更國際化的角度,來跟全球的這些?B端、C端的人來合作。
Q:國際化方面有何具體規劃?
A:我們的“雙輪雙化”中,兩個輪子是說我們的終端和科技板塊。“雙化”里面,有一個是國際化,我覺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其實,我們未來的國際化,不光包含我們終端的國際化的業務,也包含我們在技術上能夠真正賦能全球的這樣的OEM廠商。作為一個AI智能化技術供應商的角色,我們是非常專注于為國際化的客戶去提供服務。
“千里一定是一個智能產品和智能服務的供應商,這是本質”
Q:千里科技由此前的力帆汽車更名而成,而你有著深厚的AI技術背景,現階段的千里科技定位是什么,更偏向一家車企還是智能供應商企業?
A:首先,我們這個(戰略)關鍵詞叫“AI+車”。所以,我覺得千里一定是一個智能產品和智能服務的供應商,這是一個本質。我認為,車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硬件載體,但我們一定是希望基于這個能做更多的東西。
Q:團隊搭建目前是什么情況?
A:從我自己創業十五年的角度來講,首先一個企業的成功源自于一個好的戰略,但是好的戰略往下說是好的執行,執行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人。
所以,我認為在這樣一個組織里面,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我們跟吉利兩種組織基因的一種融合。這樣的融合里面,吉利就代表了非常優秀的整個OEM基因,我們可能更多代表的是AI智能化、高人才密度、創意型的人才。所以,我的夢想也是打造一個新型組織,這個組織其實是能做軟硬結合,能把AI和終端結合得非常好。我過去創業經歷也在一直在沿著這個路徑。我是一個比較做長期規劃的,所以路徑上也是一直沿著這個邏輯。在千里,我們已經有很多優秀的同學加入,后面大家也會看到更多的優秀同學加入。我想最后如果千里要發生很本質的升級和轉變,需要有不同的人進來,有不同的人才。一個組織,其實是你最大的產品,人就是這個產品里面最重要的一個核心的基座。
人形機器人發展還需要大概五到七年左右的時間
Q:千里科技未來會不會做人形機器人?
A:我從事AI第一天的初心,就是機器人Robotics。過去十五年時間,我們在幫著機器人一點點研發它的各個模塊,比如它的視覺,然后是大模型的理解,人機交互,包括像現在的大腦和小腦,然后還有硬件角度。
為什么我自己進入到汽車行業,因為我認為汽車行業是通往機器人的必經之路。汽車的制造,硬件的管理,供應鏈體系,我覺得跟機器人是最相像的。未來,機器人也需要是可靠的、可規模化的。所以“AI+車”的終局就是機器人,這是確定性的。但我自己感覺人形機器人還需要一段時間,我覺得大概是一個五到七年左右。所以未來的五年時間,我們還是會更專注在“AI+車”領域。當然,大家未來可能也會看到我們在具身智能的一些布局,但這些布局我們想更多是一些更底層、更本質的東西。
Q:千里科技幾天前剛發布2024年業績報告,如何看待去年的業績表現?
A:去年我是下半年才剛剛接手,我覺得第一點,首先我們大的戰略是終端和科技兩個板塊。終端上,在現有的板塊里面,我們先穩住基本盤。然后,今年坦誠講,我覺得是一個布局的一年,大家會看到今年千里科技會陸續發布在科技和終端上的一些新的戰略。今年完成布局之后,我想到明年可能是一個業績上真的會快速成長的一年。我們也在緊鑼密鼓,大家對千里也有比較多的期待和想象,我們希望一步一步給它扎實落地。
所以,我想可能過去三年更多是在在傳統的終端體下的一個布局完成的三年。所以在2024年的財報,看出一些階段性的一些比較好的苗頭。但坦白講,我們才剛剛開始,2025年是我們真正的一個布局之年。
從安全角度上看未來L3、L4的發展,算力一定呈快速增長的趨勢
Q:您此前提到我們正處于從“車+AI”到“AI+車”的歷史轉折點,能否談談這兩個階段有何特點?
A:之前我們認為本質上有兩個。一個是比較簡單的邏輯,即整個AI對這個產品的占比,原來的“車+AI”可能讓大家在看一輛車時,還是看它的電池,看它的續航,看造型好不好看。我想未來可能更多大家會更關注更多AI所帶來的一些新的體驗。其中,智駕是一方面,我自己則非常看好未來AI大模型在座艙里的應用,而且這個艙和駕未來會有很好的融合。
所以當你買車時,除了這個價格,除了外形,然后就會發現AI可能會成為你第三、第四的選擇要素,這就慢慢進入到一個“AI+車”的狀態。當然,如果往后看L4的話,本質上它是一個天然的新的“AI+車”的(模式),從硬件、軟件到商業模式的一個新的一套共享體系,所以我覺得第一就是AI的占比更高。?第二點,我覺得可能我們講的也是一種產品設計理念,原來我們造車更多看到是一個制造業,所以感覺可能先看硬件,看看配置,看造型。可能在整個的研發過程中,這部分的占比也很高。未來,我想可能像手機一樣,硬件的占比會越來越收斂,包括造型,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車長得越來越像了,可能在不同的面向年輕人、面向家庭、面向公務的,整個的外形這件事在收斂,可能會存在一些行業的最優解。但是,當硬件固化下來之后,你會發現軟件有很多迭代,體驗有很多迭代。然后,未來的服務和商業模式很多迭代,我覺得也是“AI+車”的一個標簽。
Q:“AI+車”如何在算力上做一個平衡?
A:第一點,我覺得未來“AI+終端”是非常大的機會,不管是車、手機,還是未來的具身,首先它一定是個“云+端”的結構,因為最新的模型不可避免地在越來越大。然后,從場景、安全、隱私等角度考慮,一定是需要在端側來實現的。?所以,我想AI跟車的結合,是一個技術門檻蠻高的。它真的不僅僅是裝了個模型,做了一點點交互。它是一個“云+端”的全鏈路的一個大的架構,所以這塊是我們非常擅長的。
第二點,我認為在端側尤其是車子里面,算力的增長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原來在智駕角度,大家可能會說L2、L3,但是如果未來大趨勢往L3、L4走,我覺得從安全各方面角度,算力一定還是一個快速增長的趨勢。
第三點,就是說未來座艙對算力的需求一定會快速增加。我想今年可能是元年,到明年大家可以看到座艙的很多爆發性應用出來。原來只有一個消耗算力,現在是兩個消耗算力。
第四點,最后我覺得其實是艙和駕的合算力,因為它們做的很多AI計算模型,在應用側和模型側有很多融合,所以未來這兩個域也會有很多融合的態勢,所以我覺得在計算架構角度,未來還是有很多變化的。
FSD是一個非常好的“模范生”
Q:過去兩年的車展大家都在強調智能駕駛,但現在都改成了輔助駕駛,你怎么看?
A:我覺得汽車這個行業,大家都很優秀也很卷。但坦率講,我覺得大家也比較追逐熱點,這段時間“安全”是熱點。比如說像我們深度合作的吉利體系,安全是它一以貫之的一個體系,安全還是需要長期的積累,就像AI一樣,也都不是說今天是個AI公司就成為AI公司。我覺得,最后大家講一個品牌,還是要看它的歷史,它是不是長期堅持在做這件事情。我覺得車企現在進入到一個白熱化“卷”的狀態,往后可能反而大家會回到一些更本質的差異化和定位。?所以,高階智駕的規范化,我覺得是很好的。大家都應該專業分工,比如這個車的品牌它是智駕好,這個品牌它是美學,這個品牌是安全。真正認真為你的用戶做出一些有獨立思考的產品,還是會脫穎而出的。
Q:如何看待FSD入華?
A:首先從技術上,FSD進中國之后,不管外部怎么宣傳,行業內大家還是比較一致的意見,我們差距還是挺大的。所以,我覺得第一,技術路線上要選擇這些技術路線,長期耕耘,不要追逐概念,對技術要有一些本質的判斷。同時,不管L2還是L4,基礎應該還是基于大模型的AI,基于這樣一套模型驅動的方法。然后,FSD是一個非常好的“模范生”,但在這個基礎上可能從L2到L4,要疊加不同傳感器加一些地圖,做更多安全方面的疊加,我覺得中國的很多廠商做了蠻多好的嘗試,我覺得還是中西結合。
Q:如何看待智駕技術路線走向?
A:首先,我們認為就是說未來“AI+車”的兩個底層技術是大模型和芯片。今年大家會看到我們的一些相關的布局,主要是兩個基座。在基座上面,則是高階智駕。其實過去一兩年時間技術在收斂的過程中,但是你說現在真正有技術路線正確,且未來真的能夠給用戶非常可迭代、可體驗的,以及未來真正非常可依賴的L3和L4級別的解決方案,我覺得現在還是沒有。有一些友商做得非常好,但是我覺得還沒有到這個水平。
特斯拉是行業的標桿,但是它也有它的問題。我之前一直在講一句話,我們在做AI1.0的時候,我們說把一個AI系統從0做到99%是走了一半。因為當99%之后,你會發現一個AI系統它需要的是一個接近百分之百,就是一個99.999%,這個至少還要再另外一半的時間。所以,我覺得技術收斂的過程帶來的是產品真正商業化、規模化的過程。我覺得未來新的人機交互以及未來我覺得汽車會跟機器人會有更多的融合,所以這些都是軟件和硬件的迭代,都會在未來5年內會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