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4月21日訊(記者 敖玉連)一個月內,人形機器人產業接連被潑兩盆冷水。
先是朱嘯虎放出“泡沫論”,稱已經陸續退出了具身智能產業;隨后一場人形機器人馬拉松又在北京亦莊開賽,踉踉蹌蹌。
“大賽道,百花齊放,過程中有點泡沫也非常正常。”經緯合伙人張穎曾如此點評。從平靜湖面到大風大浪,中間必然會產生泡沫,一級市場、二級市場殊途同歸。
開年以來,機器人概念基金火爆。目前已有三只相關基金規模突破百億:華夏中證機器人規模從年初的41億,翻了將近三倍到117億;鵬華碳中和、永贏先進制造智選這兩只主動權益基金在一季度也雙雙突破百億規模。
面對規模的暴增,永贏在一季報中提示風險:不要因為熱度高就跟風買入、不要把資金全部押注在單一產品。
實際上,A股的機器人概念股多集中在零部件,機器人本體還多在融資階段。開年以來,零部件端的炒作狂熱,部分ST的概念股漲幅已經脫離基本面。
“說實話,我對硬件端的競爭格局還是很擔憂的,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不超過5家,短期的確存在炒作泡沫。”3月初市場大漲時,浦銀安盛的基金經理李浩玄曾透露高估值擔憂。3月21日開始,人形機器人概念股普跌,至今的一個月里機器人指數(884126.WI)已跌去19.65%。
近期,藍鯨新聞與浦銀安盛李浩玄、銀河基金高鵬交流了對人形機器人的觀點,探討了產業鏈、量產元年、商業化閉環等話題。
以下是觀點摘要:
1、上游零部件的競爭格局不容樂觀,A股的概念股就有上百只,但真正有壁壘的公司不超過十家,估值泡沫是存在的。
2、上游的競爭激烈程度超乎想象。之前的預期是人形機器人量產100萬臺,絲杠可能降到1000塊每根,現在量還沒起來,絲杠已經降到七八百,未來放量了只會更便宜。這個競爭格局是我們擔憂的,長久期看企業能否賺到錢?
3、現在三大行業在爭搶人形機器人份額:之前做汽車零部件的、之前做自動化器械的、之前做消費電子的。
4、價格戰持續、技術壁壘并不高,人形機器人上游最終可能是巨頭游戲。現在做軸承的公司已經超過了15家,并且都是500億以上市值的公司,要殺出獨角獸很難。
5、硬件端的壁壘較低,核心壁壘在數據和算法,壁壘不在人形而在人腦,前者是中國擅長的,后者特斯拉是領頭羊。
6、人腦要“理解指令,看懂世界,規劃路徑”,后兩者距離運用自如還有一段較長的距離。
7、人形機器人主機廠要能跑出來,至少要具備三個要素:有強大的制造力/供應鏈管理能力、有強大的算法、后續終將是要to C的,那還要很懂消費者,是一個消費品公司,特斯拉這三點都相對完美。
8、2025年或是人形狀機器人的量產元年,兩層邏輯:產業鏈形成合力+商業化開始落地。產能的問題并不大,更關鍵的是應用場景和商用能力的問題。
圖片來源:奈飛網劇《愛、死亡、機器人》
上游零部件股價出現泡沫
藍鯨新聞:部分人形機器人概念股股價翻倍,一級市場對融資泡沫討論很多,二級市場你們認為股價是否出現泡沫?
浦銀安盛李浩玄:A股還沒有本體機器人公司上市,港股有兩三家。二級市場主要標的聚集在產業鏈上游,也就是機器人的零部件。人形機器人需要的零部件不多,大的零部件不到十個,技術壁壘并不高,有競爭壁壘的企業不超過十家。
上游的競爭的烈度程度超過預期。之前我們的預期是人形機器人量產100萬臺,絲杠可能降到1000塊每根,現在量還沒起來,絲杠已經降到七八百,未來放量了只會更便宜。這個競爭格局是我們擔憂的,長久期看企業能否賺到錢?
絲杠、減速器這些零件是非常好的投資標的,但是太多公司涌入涌入這條產業鏈,A股上市的概念股就有上百家,一些小市值、本身實力不具備長期競爭力的公司在本輪上漲走在前面,但未來出局的概率比較高,所以我們傾向零部件端,主要投向大企業,他們的產品、過去的降本能力都得到反復檢驗。
銀河基金高鵬:今年可以說是機器人板塊的元年,從海外來看,美國一家知名科技企業對2025~2026年機器人出貨量預期是5000和5萬臺。從國內來看,也已有多個品牌的機器人均展現了不俗的特性,國內機器人也在快速崛起,國內外形成了共振之勢。
現在產業還在預期階段,還沒到業績兌現階段,訂單并沒有太多保障也可以理解。今年以來,政策面、產業面都在支持和推動機器人行業的發展,但現在還在發展初期。整體的競爭格局,可能會有去偽存真的出清。
藍鯨新聞:今年做高端硬件的主動基金跑贏機器人指數很多,怎么主動又行了?
浦銀安盛李浩玄:機器人指數中,工業機器人概念股比較多,還有一些計算機企業,和人形機器人的關系其實是比較小的。指數不純,漲幅彈性不夠。
這一輪上漲,主力軍是小市值的股票,而指數主要按照市值排序,選擇靠前的股票,所以彈性相對更差。其次,指數是半年調一次倉,但這段時間行情變化太快,換手率高的主動基金追蹤行情效果好一些。
不過,今年人形機器人開始量產,市場投資者的思維應該轉變,從過去單純追求彈性轉為在競爭格局中受益的企業,包括公司技術、資金、客戶關系、甚至轉型決心等的考量。
突破點在于“人腦”,而非“人形”
藍鯨新聞:現在人形機器人和我們幻想的終極形態差很多,目前最需要攻破的難點在哪里?
浦銀安盛李浩玄:人形機器人面臨的突破點在于“人腦”,而不是“人形”。硬件端是中國人擅長的,甚至已經開始了價格戰,目前迫切要解決的是算法問題。
機器人要智能,就要“理解指令,看懂世界,規劃路徑”。理解指令也就是要聽得懂人話,這個用傳感器幾乎能完成,但要看懂世界、規劃路徑太難。
理解世界牽涉理解常識。打個比方,“去拿一杯水”,這對人類是很簡單的指令,但把這動作拆解下來灌輸給機器人非常難,它要知道水是什么,水放在哪里。人類的常識是水放在廚房或者冰箱,這些常識對機器人來說很難,需要建立一個世界模型,但現在全世界還沒有這種模型。這也是為什么馬斯克關了小1萬臺Optimus在他的特斯拉工廠,就是為了沉淀足夠的數據量,大量的數據用以訓練。
銀河基金高鵬:目前行業正處于“去偽存真”的關鍵節點。今年,隨著美企生產的首批機器人產品定點采購的落地,市場將逐步看到真實訂單的流向與分布。盡管初期可能以海外供應鏈為主導,但隨著需求逐步放量,我們也期待看到國內相關企業迎來發展機遇。
我認為當前機器人產業正在逐漸轉向真正的業績落地期,這一行業在未來的發展空間仍然廣闊。具體來說,我覺得機器人產業鏈未來的發展將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
第一類是確定性較高的公司。
第二類是為國際巨頭提供代工的中小企業,由于這些企業體量較小,起初并未被市場廣泛關注,一旦獲得大公司訂單,將帶來明顯的邊際改善機會。
第三類則是與國內自主品牌機器人企業深度綁定的公司,隨著國內的集成公司不斷發展壯大,與這類公司有強綁定的企業同樣存在發展空間。
藍鯨新聞:你們對產業鏈中長期的競爭格局怎么看?哪些公司能跑出來?
浦銀安盛李浩玄:價格戰持續,疊加硬件端的技術壁壘相對不高,人形機器人上游最終可能是巨頭游戲。現在做軸承的公司已經超過了15家,并且都是500億以上市值的公司,要殺出獨角獸很難。
主機廠端,我認為要能跑出來,至少要具備三個要素:硬件能力+軟件能力+營銷能力。要有強大的制造力和供應鏈管理能力,要有強大的算法支撐。人形機器人要量產的話,終將是要做To C的,那還要很懂消費者,是一個消費品公司,特斯拉Optimus這三點都相對完美。
銀河基金高鵬:根據我們的調研分析來看,目前國內機器人智能化的核心問題仍然在于大模型的落地和應用。
現階段,國內的大模型技術仍處于初步階段,離完全成熟還有距離,因此軟件端的進展需要關注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國內大模型技術自身的發展;二是海外頭部企業在軟件應用上的進展。
在國內,目前我關注到一些大模型相關公司,這些公司在大模型方面投入較大,具備較強的技術儲備,如果這些企業能率先實現從大模型到機器人智能應用的成功轉換,或將有機會為整個產業鏈迎來新的發展機會。而從全球角度來看,北美市場的進展對國內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目前無論是全球還是國內AI產業都已經出現了比較積極的發展信號,后續AI相關的各項技術發展都讓人充滿期待。
?
小鯨注:
一款人形機器人的運動包括旋轉運動、直線運動兩大類,這背后離不開一系列關鍵零部件的協同工作,在A股有投資機會的零部件和代表企業包括:
1、減速器,能降低轉速、增加扭矩,提高機器人關節的運動精度和穩定性。目前市場上常用的機器人減速器主要有:諧波減速器、RV減速器兩種類型,綠的諧波、雙環傳動是代表企業。
2、伺服系統,能調整電機的轉矩和轉速,確保機器人關節按照預先設定的軌跡和速度進行運動。代表企業有匯川技術、禾川科技等。
3、絲杠,能將旋轉運動轉換為直線運動,從而實現機器人關節的伸縮、移動。代表企業有鼎智科技、秦川機床等。
4、微電機,為機器人的各種精細動作提供動力支持,代表企業拓邦股份等。
5、傳感器,包括力傳感器、視覺傳感器等多種類型,分別用于識別受力和圖像信息,幫助機器人更好地適應環境并完成任務,代表企業海康威視等。
6、控制器,機器人的“大腦”,它負責接收來自傳感器的數據,并依據預設的算法和指令,驅動伺服系統以及其他執行機構協同工作,確保機器人能夠按照預定的任務和動作要求進行操作。代表企業埃斯頓等。
注: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承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