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商業觀察》施子夫 王璐
近期,持續沖刺創業板的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航新能)迎來了好消息,證監會同意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注冊申請。
不出意外的話,首航新能即將于近期登陸資本市場。首航新能的上市周期頗顯漫長,公司早在2022年6月16日就提交了招股書,保薦機構為國泰君安證券,2023年3月31日首發上會獲得通過。換言之從首發過會到近期注冊獲得通過,整整等待了近2年。
天眼查顯示,首航新能成立于2013年6月。公司主要從事新能源電力設備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專注于太陽能電力的轉換、存儲與管理,為工商業用戶、家庭用戶及地面電站等提供光伏發電與儲能系統設備,核心產品涵蓋組串式光伏并網逆變器、光伏儲能逆變器、儲能電池及光伏系統配件等。
01
2023年至今業績持續承壓
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8.26億元、44.57億元、37.43億元和14.69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87億元、8.49億元、3.41億元和1.31億元,主營業務毛利率為33.34%、35.40%、31.52%和34.87%。
不難看出,首航新能期內營收和凈利潤呈現“過山車”走勢,2022年營收和凈利潤翻倍飆升后,2023年又迅速下降。
公司對此解釋,主要銷售區域為歐洲等境外地區,主要產品為光伏并網逆變器、光伏儲能逆變器及儲能電池等。2022年度,由于烏克蘭危機給歐洲帶來的能源供給沖擊疊加全球通貨膨脹的影響,歐洲主要國家的電力價格上漲較為明顯,歐洲主要國家客戶對電力價格經濟性的考慮占據了更為重要的位置,對電力供應的穩定性亦產生了更高的要求,從而拉動了國內具有產業鏈競爭優勢的光伏、儲能等新能源相關產品出口。2023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烏克蘭危機影響趨緩,歐洲天然氣供應量、儲存量逐漸回升,歐洲主要國家電力價格有所下降,使得居民及工商業儲能市場需求有所放緩,公司2023年度及2024年1-6月的營業收入及凈利潤較2022年度有所回落。
這一欠佳趨勢仍在繼續。2024年1-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46億元,同比下降32.30%;實現利潤總額2.34億元,同比下降50.58%;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8億元,同比下降47.19%;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1億元,同比下降45.84%,主要原因系2023年上半年整體市場需求仍延續2022年趨勢,公司收入規模較大。
公司預測2024年度營業收入為27.13億元,較2023年度同比下降27.53%;預測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6億元,較2023年度同比下降23.03%,主要原因系:1、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烏克蘭危機影響趨緩,歐洲光伏、儲能市場需求回落,公司2024年境外收入較2023年度有所下降;2、公司主動控制與毛利率較低的客戶的交易規模,該年度境內收入規模整體下降但利潤水平回升;3、2024年第四季度,由于歐元對人民幣匯率下降,公司預計產生較大金額匯兌損失。
首航新能的外銷依賴癥所帶來的風險直接體現在數據上。報告期內,公司境外銷售收入占比較高,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和2024年1-6月,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中的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15.6億元、39.93億元、28.23億元和12.2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8.01%、89.61%、75.57%和83.19%。公司匯兌損益的金額分別為2881.25萬元、-4125.35萬元、-6610.38萬元和989.77萬元,占當期營業利潤的比例分別為12.77%、-4.17%、-17.03%和6.77%。
有市場人士指出,首航新能未上市就業績大幅變臉,顯然將令投資者存疑。此外,公司的外銷依賴癥在當前可能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短時期似乎公司也無法迅速調整經營結構,然而,公司還是需要有應對之策,否則只會更加被動。
即便2025年才剛前兩個月,但首航新能也提前做了業績預測,同樣是繼續下跌。
招股書顯示,公司2025年業績及未來業績受市場及產品發展趨勢、境外市場對中國新能源產業鏈政策、毛利率和費用率等因素影響,如公司下游市場需求放緩,海外對國內新能源行業出海政策惡化、毛利率下滑和費用率上升等,2025年及未來業績存在進一步下滑甚至虧損的風險。以公司2024年盈利預測的營業收入27.13億元分別下降15%、30%進行敏感性測算,公司2025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3.06億元、19億元;在主要財務指標均采取謹慎性假設的基礎上(測算選取毛利率低于報告期各期主營業務毛利率),公司經測算的2025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1.5億元、1.19億元。
02
應收賬款飆升壞賬走高,現金流淪負
不僅如此,首航新能的應收賬款和存貨也越來越高。
報告期各期末,公司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4.18億元、9.94億元、12.24億元和13.28億元,占各期資產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8.10%、20.00%、24.91%和27.98%。同時,應收賬款凈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22.88%、22.29%、32.70%和90.41%。
另外,各期壞賬準備金額分別為2927.43萬元、5820.12萬元、8561.12萬元和9007.24萬元,應收賬款周轉率分別為6.36次、5.95次、3.17次和1.08次,弱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的8.79次、8.80次、7.62次和2.74次。
公司表示。應收賬款余額較大,主要系隨著境內業務規模較期初增長,相關客戶賬期較長。如未來公司境內客戶收入進一步增加,或境外光儲市場出現大幅波動,相應的應收賬款余額及計提的壞賬準備可能持續擴大,進而對公司的凈利潤產生不利影響;如客戶未能及時回款,則會對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產生不利影響。
實際上,從2023年開始,首航新能的現金流已經很不樂觀了。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3.19億元、11.10億元、-5.62億元和-2.8億元。公司介紹,2023年度及2024年1-6月,由于受到境外需求放緩及信用期較長的內銷收入增幅較大影響,營業收入及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有所下降,同時因備貨及日常經營固定支出較高,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負。
資金壓力之下,公司短期借款迅速飆升,期內分別為9835.93萬元、0萬元、2.57億元和6.25億元。
2021年末、2022年末、2023年末和2024年6月末,公司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4.52億元、12.67億元、12.39億元和9.46億元,占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22.52%、30.17%、31.84%和25.17%,存貨跌價準備分別為626.50萬元、1330.16萬元、1891.33萬元和1382.76萬元。
總體來看,首航新能業績承壓顯著,且應收賬款壞賬也越來越高,資金情況也不容樂觀,多維度艱難處境之下,公司即便掛牌上市,但風險也如影隨形。(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