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商業觀察》廖紫雯
折疊自行車公司沖刺港交所。
日前,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行科工)遞表港交所,保薦機構為中信建投。往績期間,公司超七成收入來自經銷商、海外銷售占比出現逐年下滑的態勢。
然而,公司僅有一個位于惠州的生產基地,且該基地產能利用率呈現超負荷的狀態,公司有超五成的自行車生產依賴第三方OEM模式。此外,公司銷售及經銷成本出現大幅增長,且于IPO前夕進行了現金分紅。
01
經銷商貢獻超七成營收,海外銷售占比下滑
大行科工為一家折疊自行車公司,旗下自行車品牌為大行品牌。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按2023年零售量計,大行科工于中國內地及全球折疊自行車行業均排行第一,市場份額分別為21.1%及5.6%。
截至2024年9月30日,大行科工于中國與38家經銷商合作,覆蓋超650個零售店。
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以下簡稱:報告期內),大行科工實現收入分別為2.54億、3億、3.52億,凈利潤分別為3143.4萬、3485萬、4583.8萬。
大行科工的收入主要源于銷售大行自行車。報告期各期,銷售大行自行車貢獻收入分別為2.37億、2.89億、3.44億,營收占比93.4%、96.1%、97.8%。
招股書披露,公司按建議零售價將自行車分為不同價位,以迎合不同細分市場的需要,包括建議零售價為每輛5000元或以上的高端價位、建議零售價達每輛2500元但低于每輛5000元的中端價位,以及建議零售價低于每輛2500元的大眾市場價位。就中國內地以外的市場而言,公司一般會設定比中國內地更高的建議零售價,以反映不同的市場狀況。
報告期各期,公司按高端價位劃分的大行自行車實現收入分別為2469.1萬、2919.8萬、3534.8萬,營收占比分別為10.4%、10.1%、10.3%;按中端價位劃分的大行自行車實現收入分別為1.20億、1.83億、2.40億,營收占比分別為50.6%、63.6%、69.7%;按大眾市場劃分的大行自行車實現收入分別為9258萬、7599.6萬、6900.5萬,營收占比分別為39.0%、26.3%、20.0%。
2024年前三季度,大行科工高端、中端、大眾市場的大行自行車銷量分別為9026輛、11.279萬輛、5.3402萬輛,每輛平均售價分別為3916元、2129元、1292元。
往績期間,大行科工海外銷售實現營收分別為5615.8萬、2033.5、2339萬,營收占比分別為22.1%、6.8%、6.6%。
報告期內,公司國內銷售實現營收分別為1.98億、2.80億、3.29億,營收占比分別為77.9%、93.2%、93.4%。
其中,向經銷商銷售(包括若干經銷商通過旗下網店進行的銷售)實現營收分別為1.56億、2.12億、2.47億,營收占比分別為61.3%、70.5%、70.2%;線下直銷營收占比分別為11%、3.4%、3.3%。
大行科工客戶主要包括經銷商、電商平臺及線上線下自營店的零售消費者。報告期內,源自各往績記錄期間五大客戶的收入總額分別占相關期間總收入的35.3%、37.2%及38.7%。于同期,源自各往績記錄期間最大客戶的收入分別占相關年度╱期間總收入的12.0%、16.0%及17.5%。
02
產能基地單一,第三方OEM代工過半
于往績記錄期間采用的生產模式下,大行科工在惠州工廠進行內部生產,同時挑選第三方OEM供應商。
截至2024年9月30日,惠州工廠的總樓面面積約為14000平方米,擁有約125名生產人員。報告期各期,惠州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117.2%、103.3%、113.5%。
由于惠州工廠產能有限,大行科工委托OEM供應商完成訂單。于往績記錄期間,OEM供應商主要為公司生產中端和大眾市場產品。OEM供應商以自行采購的原材料和部件以及公司提供的專利零件制造自行車。
于往績記錄期間,大行科工有五名OEM供應商,其中四名位于中國內地,一名位于羅馬尼亞。OEM供應商全部是獨立第三方。公司委托羅馬尼亞的OEM供應商為海外采購訂單提供服務。截至2024年9月30日,OEM供應商與公司的合作年期介乎三至七年。
報告期各期,大行科工分別有44037輛、76476輛及94150輛自行車由OEM供應商生產,分別占內部生產及向OEM供應商采購之自行車總數約29.5%、45.1%及55.5%。
于2022年、2023年及截至2023年及2024年9月30日止九個月,公司分別產生外包生產費約3560萬、6860萬、5070萬、1.12億,分別占同期銷售成本約20.2%、34.5%、34.7%及48.0%。
于往績記錄期間,大行科工的主要供應商是OEM供應商以及自行車車架和其他零件的供應商。
報告期各期,大行科工向各期間最大供應商的采購額分別占有關期間采購總額的15.6%、15.9%及15.4%。同期,公司在往績記錄期間向各期間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額分別占有關期間采購總額的32.7%、42.7%及44.8%。
招股書披露,大行科工依賴第三方供應商達到公司嚴謹的生產標準并準時交付原材料、部件及制成品。若供應鏈出現嚴重中斷或價格大幅上漲,公司的業務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港灣商業觀察》表示,通過第三方OEM供應商存在一定利弊。大行科工的惠州工廠產能有限,通過OEM供應商能夠快速補充產能,滿足市場需求;同時,OEM模式可以根據訂單需求靈活調整生產規模,無需企業自身大規模投資建設新工廠;此外,OEM供應商可能在某些生產環節具有成本優勢,能夠幫助大行科工降低生產成本。
“但弊端在于,質量控制難度大,OEM供應商的生產過程不在企業直接管控范圍內,可能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且高度依賴外部供應商可能使企業面臨供應鏈中斷的風險,尤其是在供應商產能不足或出現經營問題時。同時,OEM供應商會收取一定的代工費用,這可能會壓縮大行科工的利潤空間。”
柏文喜進一步指出,高度依賴OEM模式存在相關風險。如果主要OEM供應商出現問題(如產能不足、質量問題或合作關系破裂),可能會影響大行科工的生產計劃和市場供應。其次,OEM供應商可能會因原材料價格上漲或自身經營成本增加而提高代工費用,進一步壓縮大行科工的利潤空間。同時,OEM供應商可能為其他品牌代工,存在技術外泄或品牌混淆的風險。
03
IPO前分紅,銷售及經銷成本大增60.8%
2022年,大行科工宣派股息共2350萬元;于2024年1月18日及5月17日,公司分別宣派股息每股0.21元及每股0.56元予股東。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個月,已派付金額為1800萬元。
于最后實際可行日期,現年83歲的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兼執行董事韓德瑋直接持有已發行股份總數約88.56%,及為集團其中一個員工持股平臺大行科工企業有限合伙的唯一普通合伙人,因此被視為于大行科工企業有限合伙持有已發行股份總數的約1.60%。因此,韓博士及大行科工企業有限合伙構成一組控股股東。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公司銷售及經銷成本出現大幅增長。
報告期內,大行科工的銷售及經銷成本分別為1598.8萬、2957.6萬、3493.3萬,占各期間收入的6.3%、9.9%、9.9%。2024年前三季度該費用已超2023年全年。
細化而言,報告期各期,公司線下推廣開支分別為247.1萬、640.3萬、921.3萬,占銷售及經銷成本比例分別為15.5%、21.6%、26.4%;線上推廣開支分別為149.5萬、573.9萬、678萬,占比分別為9.4%、19.4%、19.4%。
同時,招股書披露,大行科工2023年銷售及經銷成本同比增長12.7%,主要由于外包生產費用有所增加,原因是公司因自身生產設施產能有限而委聘OEM供應商,以應付不斷增加的銷售訂單。
大行科工指出,2024年前三季度銷售及經銷成本同比增長60.8%,主要由于(1)員工福利開支因人手增加及加薪而增加;(2)線下推廣開支增加,主要源于向經銷商及次級經銷商提供材料的成本,用于升級其零售店,從而達到品牌建設的目的;及(3)線上推廣開支因線上銷售增加以及公司為提高品牌知名度而加強的線上營銷和推廣活動而增加。
柏文喜認為,雖然公司收入和凈利潤也在增長,但銷售及經銷成本的快速上升確實會對利潤空間產生一定壓力。如果成本繼續上升,可能會對凈利潤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銷售及經銷成本的持續上升,尤其是推廣費用的大幅增長,表明公司在市場拓展和品牌推廣方面投入較大。雖然這有助于提升市場份額和品牌知名度,但也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壓力。公司需要優化推廣策略,提高營銷效率,避免過度依賴高成本的推廣方式。同時,可以通過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優化供應鏈管理來緩解成本壓力?!?/p>
同期,大行科工的研發開支分別為901.3萬、1066.7萬、1187.7萬,分別占各期間收入的3.5%、3.6%、3.4%。(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