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商業觀察》李鐳
農歷歲末年初,多數人已經開始了返鄉的行程,這是屬于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數十億人口的流動性遷移世界罕見。
新年新氣象,對資本市場而言,近期好消息頻頻。
1月22日,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
主要舉措包括:一是提升商業保險資金A股投資比例與穩定性。在現有基礎上,引導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增加A股(含權益類基金)投資規模和實際比例。對國有保險公司經營績效全面實行三年以上的長周期考核,凈資產收益率當年度考核權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標權重不低于60%。抓緊推動第二批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落地,后續逐步擴大參與機構范圍與資金規模。
二是優化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機制。穩步提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股票類資產投資比例,推動有條件地區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規模。細化明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五年以上、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三年以上長周期業績考核機制,支持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充分發揮專業投資優勢。
三是提高企(職)業年金基金市場化投資運作水平。加快出臺企(職)業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長周期業績考核指導意見。逐步擴大企業年金覆蓋范圍。支持具備條件的用人單位探索放開企業年金個人投資選擇。鼓勵企業年金基金管理人開展差異化投資。
四是提高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占比。強化分類監管評價約束,優化產品注冊機制,引導督促公募基金管理人穩步提高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占比。牢固樹立投資者為本的發展理念,建立基金管理人、基金經理與投資者的利益綁定機制,提升投資者獲得感。推動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規則落地,依法拓展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產品類型和投資策略。
五是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引導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購力度,落實一年多次分紅政策。推動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購增持再貸款工具的運用。允許公募基金、商業保險資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進一步擴大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操作規模。
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大事不過夜,更不能過年,只爭朝夕。六部委最新印發了《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聚焦公募基金、商業保險、社保基金、養老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卡點堵點問題,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既立足當下,確定了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提高投資規模和比例,更著眼長遠,重點引導商業保險資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進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顯而易見,中長期資金入市對于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支撐作用,這也有助于全體投資者的信心恢復,既要立足于當下,又看好中長期價值投資預期。眾所周知,我國資本市場數十年來的發展,與國際資本市場相比,散戶化、短線化、投機性現象明顯,缺乏中長期穩定資金。
國外不同性質的中長期穩定資金,往往不追求短期的暴漲暴跌,而看重可持續的收益。比如,迄今已經發展了上百年的耶魯大學基金,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全球長期業績最好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其收益率在美國以及全球都名列前茅,“耶魯模式”成為投資界津津樂道的最成功的投資楷模之一,也成為理財機構或部門推銷私募股權類理財產品的“活招牌”。
股神巴菲特說,“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就別持有1分鐘”。從實際操作來看,巴菲特也是最堅定的中長期價值投資者,他不追求短線熱點或不熟悉的領域,他更加看重自己的長遠判斷,比如,他持有可口可樂超過35年的時間,實現了超過300億美元的利潤。
巴菲特持有的另一只股票是美國運通,從1991年起持續持有,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仍持有1.51億股,他也同樣獲利不菲。
海通證券預計,2025年A股全市場增量資金有望進一步放量,增量規模達2萬億元,其中被動資金、險資或仍是入市主力。伴隨政策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A股ETF有望受益于長期資金的配置型力量,同時險資的權益資產配置仍有較大增量空間,預計25年兩者合計增量規模望超1萬億元。
在重大政策持續利好國內資本市場之際,外資投行也相當看好2025年市場前景。
高盛預計,到2025年底,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將較當前水平上漲約20%。盡管今年開局不利(A股和H股均下跌5%),但約7%-10%的每股收益增長、適度的潛在估值上升空間以及普遍較低的投資者持倉情況,繼續表明中國股票具有吸引力的風險回報,這支撐了在區域配置框架中對這兩個市場繼續超配的建議。
摩根大通認為,盡管中國股票在短期內可能因美國政策、美元強勢和其他因素繼續承壓,但預計在1月底前后,隨著特朗普對華政策和中國回應的明朗化,市場有望迎來逆轉。市場逆轉后,農歷新年消費、宏觀經濟數據、企業盈利和政策刺激等因素將影響股市表現。家庭大幅增加股票配置、中美關系緩和以及可能出臺的更大規模收入和消費刺激政策,是2025年尚未實現的三大上行風險。
瑞銀證券中國策略分析師孟磊也提出,2025年看好A股盈利反彈,政策會推進,“耐心資本”有望為市場筑底,但由于存在不確定性,市場波動幅度會比較大。但相信全國兩會之后有更多政策推進,疊加盈利增速的反彈、成交量的回升以及資金面的改善,市場總體會往上走,因此對2025年行情比較樂觀。從投資策略上來看,先看好大盤、后看好小盤,短期成長和價值可以做一些再平衡,市場反彈之后可以加倉成長股。(港灣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