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起家到成為今天的巨頭,SHEIN的驕傲都是“長在”供應鏈上的。
在跨境商家眼里,歐美市場的“紅線”是什么?
答案肯定有侵權。侵權的后果,輕則產品下架,重則封店吃官司,成熟市場對知識產權的重視,本質上也是在維護原創商家。因此,在不少與設計有關的行業,供應鏈上的大多數商家們都會格外重視版權,和自己的獨有權利。
這牽出了一個巨大的“版權持有者”,SHEIN。作為當前曝光度極高的快時尚巨頭,SHEIN以海量商家構筑的柔性供應鏈體系聲名在外。早期,不少商家以能夠進入SHEIN的供應鏈體系為榮,因為這既代表穩定的商業周轉,也意味著可以專心只做供應。
但當SHEIN成長為一個超越競爭對手的龐然大物,原本的商家們不得不花更多精力思考和SHEIN的權益歸屬問題。近一年多來,SHEIN開始強調版權保護,身處其供應體系內的商戶,不能把使用過的商品和內容在其他平臺再利用。不過,SHEIN要求商家在其他平臺下架上述產品的訴求,卻在今年2月被法院駁回。
事情似乎變得有些撲朔迷離,SHEIN想要的是什么?商家對這些紛爭的意見,又是如何?
長在供應鏈上的驕傲
連線雜志曾經在《SHEIN崛起內幕:高速、廉價、失控》中,清晰地描寫過SHEIN如何實現了快時尚行業的發展奇跡:尋找供應商,用100到200件的小訂單做市場測試,如果效果好,那么就擴大它。
(圖源:Pixabay)
所以,從起家到成為今天的巨頭,SHEIN的驕傲都是“長在”供應鏈上的。只有和商家做好配合,處理好從設計到最終銷售的一系列問題,SHEIN才能實現持續不斷的銷售和增長。
為此,SHEIN建立了嚴格的供應商管理辦法。比如,合作情況良好的供應商可以獲得賬期的縮減,甚至只需要不到一周就能結賬,這在制造業吸引力很高。但作為一個時尚品牌,SHEIN更希望的是,強化品牌的獨家性,也就是盡量讓商家留在自己的體系內。一些問題,因此而激化了。
根據外媒《The Telegraph》的報道,SHEIN在去年9月向英國倫敦高等法院提出指控,認為競爭對手Temu的賣家,在SHEIN和Temu使用一樣的照片進行推廣銷售,這侵犯了SHEIN的權利,要求Temu賣家下架相關產品。
對此,法院發布了臨時禁令TRO(Temporary Restraining Order),上千個被SHEIN投訴的跨境賣家不得不下架商品,正在使用的資金也被凍結,損失不小。
但是,就在2月17日,媒體消息顯示,法院已駁回SHEIN此前發起的投訴。原因是SHEIN拿出的權利證明,是它和眾多商家簽署的排他性“獨家經營協議”——有報道稱,2022年8月下旬,SHEIN修訂了與商家的獨家經營協議,對排他性做出了強制規定,包括商家轉讓產品的圖像、照片或視頻的知識產權,并授予SHEIN在全球范圍內的、不可撤銷的獨家許可。但從法院當前的判決來看,法院顯然認為其中的規定并不能代替原始版權的歸屬,故而駁回。
并且,在中國網近日刊發的一則報道中,恰好對這種商家上架到平臺的圖片來源進行了描寫。據悉,雖然SHEIN在產業帶賣家和當地攝影師之間有一定的溝通作用,但賣家依然是自行付費購買相應的照片拍攝服務。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產品、攝影服務、拍得的照片,仍然是賣家的權利物。法院的出發點,也是協議無法證明這個過程發生了權利的轉移。
至于為何SHEIN非打這場官司不可,則顯然是為了在競爭中留住商家。當前,包括Temu在內,TikTok、速賣通等玩家持續發力,跨境電商發展正在進入新一輪競爭期,且競爭也在歐美等高凈值市場加速擴張。此時,供應鏈的重要性可能還要超過往年,對于視之為生命的SHEIN來說,自然不能放手。
不過,鑒于一切爭端的核心人物是商家,行業真正應該關心的,或許是商家對于版權、獨家經營等問題的態度。
商家態度面臨變化
早期,無論何種規模的商家,能在SHEIN供應鏈中拿到穩定訂單,都是一件頗有價值的事。但在“小單快返”這種模式中,商家大多逐漸發現,自身不得不隨時應對小額訂單,最終卻也可能沒有轉化為大額訂單。這個過程中,僅僅是市場測試,就要付出必需的成本,并承擔不小的壓力。
變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商家雖然需要穩定的訂單,但同樣要考慮投入產出比。跨境電商渠道并不唯一,商家也期望可以多一種選擇,更好地平衡自身的成本和收益。
但是,這又無疑會動搖SHEIN的供應鏈穩定性。更重要的是,每當陷入訴訟情況,臨時禁令的生效,都會對商家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尤其是中小商家,幾乎無力承擔銷售中止、資金凍結的后果。因此,商家越來越傾向于選擇限制更低的平臺。
(圖源:data.ai)
為此,商家更加有可能對平臺提出的限制性舉措感到警惕。去年12月,Temu向美國哥倫比亞特區法院提起訴訟,在其長達100頁的訴訟文件中,就披露了SHEIN非法留置商家,威脅中小商家二選一,并通過排他性協議霸占商家版權等內容。現階段,商家也許會更加慎重地選擇拓展業務的跨境電商渠道,以此規避潛在的損害。
值得一提的是,在跨境電商行業存在一條內在規律,做品牌的凈收益始終大于做搬貨渠道,因為可以獲得更高的客單價。有能力的商家,始終會更希望建立自身的品牌體系。但在SHEIN的體系下,商家作為供貨商,更多只能靠SHEIN的商業模型賺取收益。而SHEIN又主打全球超低價,這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商家的進一步成長。
一個可以參考的例子是獨立站行業巨頭SaaS服務商Shopify,自成立起就將主要精力放在服務商家搭建銷售體系上,商家訂閱其SaaS服務發展自己的品牌。2023年,Shopify在商家選擇下,GMV同比增長20%至2359億美元,其營收也同比增長了23.58%。
相比之下,由于SHEIN模式需要商家扮演“打工人”的角色,商家的主動性很難長期維持。市場消息顯示,SHEIN正在持續沖刺美股上市,但其估值已較去年高峰期的數百億美元縮水約三分之一,而這很可能與其未來的成長限制有關。
現階段,跨境電商行業的主流趨勢是減輕商家負擔,擴大其經營前景。2024年1月,阿里速賣通全面上線“半托管”模式,平臺負責物流和售后,定價也交給商家。消息稱,Temu也將于3月在美國試點開啟“半托管”模式。
顯然,隨著行業競爭深化,如何維護商家權利、提升其經營主動性,才是行業的長期重點。未來,行業需要思考的則是如何為商家“松綁”減負,尊重與合作將成為主流。
來源:松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