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曾明確,我國將在“十四五”時期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當前,構建及完善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醫療康養服務體系,正在成為全社會共同的需求。王海東表示,現階段國內養老格局基本呈現“9073”態勢,意指90%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曾提出系統布局,占比九成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重中之重。
顯然,更多醫療資源和服務需要被有效引入到居家養老體系。事實上,醫院可以憑借其多元化多層次的老年醫療護理服務尋找其中的契合點,將醫療技術服務與養老保障有效結合。掌握醫療資源的關鍵玩家,正在這種“雙向奔赴”中尋覓新機遇。作為以醫療健康為主業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環球醫療(2666.HK)正在以旗下60余家醫療機構為基礎,通過標準化建設和數字化手段,逐步開展一場以智慧居家醫養為主題的戰略實踐。
居家醫養,需要支點和領路人
《2022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中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已攀升至2.8億,占全國人口的19.8%。預計到2025年,老年人口規模將突破3億。
受傳統文化及機構養老費用高昂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數老人不愿離開自己原來生活的環境入住到養老機構;部分服務溫馨、收費低廉的機構又受限于規模太小、床位有限等因素,導致大量老人仍在家中度過晚年。可以預見,以居家業態為主的“9073”養老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
因此,居家醫養服務體系建設勢在必行,同時市場發展空間巨大。《沙利文2021年中國健康養老產業白皮書》以及尚普咨詢集團報告顯示,中國健康養老產業的市場規模已由2016年的2.9萬億人民幣增長至2020年的4.9萬億人民幣,預計2025年將達到9.9萬億人民幣,社區居家養老市場需求規模即將突破5萬億,2021年至2025年年復合增長率將達15.1%。
然而,要真正滿足大部分基層老年群眾的養老需求,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醫養服務體系,還需要加強基層的場景化建設。
比如,按《“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數據,國內現有4200萬以上的(半)失能老人,約有1.9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這部分人群需要合理的適老化改造,便捷的上門醫養康護服務,才能真正解決居家養老的剛需問題。
要讓居家醫養模式能在一線場景“跑”起來,問題的關鍵是商業模式:居家醫養,誰來承擔日常的工作?適老化改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在居家情況下滿足老年人的更多需求?整個創新過程如何保證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
不難發現,在這個過程中,那些依靠家庭和社區資源難以獲得的服務,恰恰是撬動居家醫養向好發展的“支點”。而醫院的醫療服務,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居家醫養發展過程中,醫療機構要通過商業模式創新,讓居家養老獲得更多醫療支撐。掌握關鍵資源的企業,更有望成為居家養老的破局者和領路人。
經過對一線養老需求和醫院業務狀況的深入研判,環球醫療制定了智慧居家醫養發展戰略,以豐富的醫療資源為支撐,通過智慧化平臺將醫院專業的服務延伸至家庭,為百姓解決居家老人的醫養難題。同時,借助其金融資源優勢,地方政府及醫養企業可獲得養老金融服務,促進金融業務回歸實體,打通產融結合的最后一公里。
在醫療服務與居家醫養需求的“雙向奔赴”中,一個新的可持續產業循環正在形成。
智慧化能力+醫院+養老服務,產生“化學反應”
環球醫療擁有下屬60余家醫療機構,三級醫院5家,其余為二級、一級以及社區醫院。早期,醫院接觸老人的方式是義診,但這很難觸達前述(半)失能老人等群體,建立長期聯系也有困難。通過對居家老人需求與醫療轉型發展的深度思考,環球醫療充分利用醫療資源、信息技術和智能設備,逐漸摸索出一套完善的智慧居家醫養服務體系。
環球中鐵寶雞醫院,是環球醫療第一個完整的實踐案例。其前身可追溯到1953年的中鐵一局五處隧道公司第四隧道隊保健室,1984年搬到現地址,從此服務于周圍群眾數十年。時過境遷,醫院受限于原本的軟硬件條件,如床位設置等,逐漸遇到發展困境。但區域醫療資源的口碑的存在,令其有了走出醫院、走進群眾生活的基礎。
對居家的老人而言,許多養老服務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比如家政、陪診、日常理療等。只有當監測到老年人出現健康問題時,才是真正的醫療介入的時刻。
所以,居家醫養方案的第一步,是圍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進行“適老化改造”。僅用不到兩個月時間,環球醫療便完成了居家入戶智慧適老化改造與居家醫養系統(小程序、APP、PC端)的上線,為深入洞悉居家老年人的綜合狀況提供了支持。
首先,基于智慧適老化改造衍生的數字化監測能力,醫院實現了7*24小時對簽約客戶進行健康狀態及居家環境的監測,實現突發意外情況第一時間響應,不僅增強了對老年人的關注能力,也為其子女家人提供了新的健康安全管理方式。
其次,基于這種全方位的觀察,醫院積極調動醫護能力和養老資源,為用戶提供上門醫療、護理、康復、推拿以及陪診、家政、安全監護等48項醫養服務,總體涵蓋遠程監測、智能預警、上門急救、健康管理、養老照護等專業、普惠的醫養服務。在市場化基礎上,老年人群體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求獲得合適的服務,有效實現了服務的定制化和精準化,提高了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最終,借助這一整個智慧居家醫養服務體系的運轉,環球中鐵寶雞醫院吸引到了最精準、最需要相應服務的老年人客群,醫療資源配置大大優化。“智慧醫養到家”小程序正式上線不到2個月,已綁定用戶一百余位,每位用戶均完成了不少于一次的下單。
并且,用戶還可以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和現實需求,在日常服務基礎上到醫院進行體檢、門診等入院服務,為醫院導流,醫院因此實現了從居家醫養到院內醫療服務鏈條的打通。
醫院預計,2024年該項業務客戶增長率將不低于100%。事實上,環球醫療利用基層醫療體系+智慧化醫養能力的結合,一手盤活了基層醫療資產,下屬醫院的轉型發展得以落地,一手在醫療服務和智慧化能力從院內向居家場景延伸的過程中,為居家老人提供從活力自理到臨終關懷全養老周期的健康管理,帶來了更高質量的醫養體驗。這最終實現了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豐收。
當前,醫院行業本身競爭激烈,重復性項目較多,基層醫院資產價值釋放不完全。在智慧居家醫養這類業務成長的背景下,環球醫療旗下機構正在找到新的增長點。現階段,智慧居家醫養業務已具備在環球醫療旗下其他醫院復制的基本條件,將于年內多點布局連鎖推廣。
盤活產業資源,居家醫養走向大未來
居家養老并非中國文化所獨有,無論是老齡化程度極高的鄰國日本,還是養老產業發達的歐美國家,居家養老都是一種成熟的養老體系,且其受歡迎程度和市場占比都遠大于機構養老。
以英國為例,《環球》雜志報道稱,“2021年,英格蘭和威爾士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有97.3%住在私人所有的房屋內”。在社交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老年人的醫療需求由周邊全科診所和醫院共同滿足。為此,英國國民保健制度(NHS)對住宅適老化改造及醫養服務的執行提供了詳細指導。
現階段,國內尚處于對類似成熟的居家醫養體系進行探索的階段。長期以來,國內機構養老占據聚光燈下主位,但其飽和式服務供給帶來的高昂費用和資源浪費,持續讓社會萌發新的思考。
近兩年,居家養老受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據不完全統計,自2019年以來,至少6家以數字適老化改造、老人照護為核心業務的企業獲得融資。可見,居家醫養市場蓬勃發展的新趨勢已經顯現,只是供給端缺乏有規劃有水平的供給,需要更多結合一線場景的商業模式的創新,做有效的服務累加和資源盤活。
而從環球醫療的例子來看,它也正是在沿著這樣一條高質量道路向前。其實踐不僅有據可依、有成功經驗可以佐證,并已展現出了初步成果。環球醫療將依托醫療資源與智慧管理平臺,打造智慧居家醫養示范服務中心,樹立行業標桿示范,帶動中小醫院轉型,讓央企的醫療服務通過智慧化手段惠及居家醫養的廣大百姓。
在具體動作上,環球醫療數字化智慧醫養平臺將進一步整合設備、藥耗、服務、金融等上下游供應商資源,加深資源、技術、資本的結合程度,撬動居家養老的更多可能性。預計到2025年,環球醫療將打造1家智慧醫養綜合示范中心,落地5個以上居家醫養區域服務中心,實現智慧居家醫養板塊年營收目標2-3億元。
國家民政部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烏丹星曾指出,養老的本質仍是服務用戶需求,所以服務應該跟著需求走。“以客戶為中心,以老人和家庭為中心提供全流程、全時空的服務,如果誰能夠做到這點,就一定能成為行業的領軍者。”
環球醫療已建立的體系化服務,必將為行業構建可持續的產業生態系統提供重要參考,其完善的布局也會持續釋放醫養服務的品牌價值和吸引力,向社會展現讓老年人“老有所養”的央企擔當,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同步增長。
來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