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上大學的機會日益增多,但進入頂尖名校的難度卻與日俱增。
雙一流高校,作為學歷金字塔的頂端,其錄取率始終維持在2%以下的低水平,而二本院校則構成了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堅實基礎,承載著最廣泛的學生群體。
二本,才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底色
二本,即本科第二批次錄取的院校,這個范疇在近年來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而逐漸變得模糊。三本被取消,一二本合并成為大勢所趨,使得二本的界限更加難以界定。
但盡管如此,大眾對于學歷等級的觀念并未因此改變,二本依然被視為本科“鄙視鏈”的末端。
然而,從全國高考各省的本科上線率和一本上線率來看,二本實際上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主體。
據不完全統計,新高考地區,遼寧和吉林的本科上線率分別高達71.91%和70.42%,而廣東、河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的本科上線率雖未過半,但二本上線率相對較高。在一本上線率方面,重慶以36.98%位居前列,而江西、湖北、廣東則相對較低。
在文史/理工分科的地區,陜西的本科上線率最高,達到66.55%,青海次之,云南最低。而在一本上線率方面,四川、云南、河南、山西等省份則低于20%。
而在不分科的地區,上海的本科上線率最高,達到77.03%,北京、天津也突破了60%的門檻,而山東、浙江則相對較低。在一本上線率方面,北京以40.17%領先,天津、上海均超過30%,浙江則僅為15.01%。
這些數據表明,一本錄取率只某些地區表現突出,絕大多數考生都流向了二本和專科院校。
對高學歷祛魅
當前,隨著學歷門檻的持續抬高,就業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
為了增強就業競爭力,人們不得不競相追求頂尖的本科學府、優質的研究生院校、熱門的專業領域以及豐富的職業證書。
然而,即便是985、211等名校的本科生,在求職過程中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那些畢業于二本院校的學子,則因“非名校”的標簽而在競爭中處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不過也有部分二本生開始對高學歷祛魅,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規劃。
據中國青年報的報道,近年來,有不少考生寧愿放棄本科機會,而選擇進入排名靠前的公辦職業院校深造。他們認為,相較于就讀民辦本科的一般專業,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且就業前景看好的專業,更具性價比。數據顯示,2023年,職業本科招生8.99萬人,比上年增長17.82%,約占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的1.6%。
此外,今年也有不少高分考生選擇了報考提前批的公費師范生、定向委培生、警校等,這些選擇不僅能為他們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還能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與此同時,考研熱潮也呈現出新的變化。
盡管研究生教育近年來有所擴招,今年更是新增了828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192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但考研熱潮卻呈現出降溫跡象。具體而言,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為438萬,與前兩年相比出現了下滑。
與重點院校相比,二本學生在學術競爭上往往處于劣勢,因此他們的升學之路更為艱難。據《網易數讀》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二本院校的升學率與重點院校存在較大差距,多數二本院校的升學率不足20%。
二本學生在考研競爭中的不利地位,也促使他們開始探索其他更為實際、可行的職業發展路徑。
出品|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hbsypl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