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商行、農商行改革的推進,銀行正在加速“消失”。
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行業發展報告2024》(《報告》)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報告》指出,村鎮銀行加速整合,2023年近30家縣域銀行機構市場化退出或吸收合并解散。
全國農村中小銀行加速“消失”
事實上,自2018年以來,中小銀行數量就持續減少。根據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2018年末全行業共有4034家中小銀行,而到2023年末已減少至3920家。其中,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從3900家減少至3795家。
而銀行正在加速“消失”的趨勢在今年延續并且明顯加速。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總數已經減少至4425家,與2023年6月末的4561家相比,減少了136家。
其中,城商行數量略有減少,從125家降至124家;農商行數量減少較多,從1606家減少至1577家;農信社數量也大幅下降,從545家減少至483家;村鎮銀行數量也有所減少,從1642家降至1620家。以上四類銀行中小銀行共計減少了114家。
企業預警通數據也一步顯示,今年截至9月下旬,已有超過260家中小銀行進行了合并重組。其中,村鎮銀行、農商行和農信社分別占據了83家、59家和117家的數量。
11月份以來,金融監管部門又公布了10家即將解散的村鎮銀行名單。
對此,《證券中國》認為,對中國銀行業而言,中小銀行的兼并重組之路可能才剛剛開始。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監管政策的收緊,未來或將有更多中小銀行面臨整合或解散的壓力。
“減量提質”
為何在全國眾多中小銀行中,出現了被吸收合并與解散的現象?
這一現象的背后,既有銀行自身經營的原因,也有區域化險的需求。開源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劉呈祥指出,中小銀行面臨著盈利不足、資產質量較弱、資本補充受限等挑戰,因此監管對其合并重組持鼓勵態度。同時,出于區域金融改革和形成金融合力的需要,即使某些銀行自身經營問題不大,也可能被納入合并范圍。
此外,金融監管總局也已將“全力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列為2024年重點任務之首。今年,監管部門提出了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減量提質”的新思路,旨在通過推動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及其村鎮銀行的兼并重組,減少農村中小銀行數量和層級,優化布局,并重塑經營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減量”的同時,農村中小銀行也在實現“提質”。
《報告》也明確顯示,2023年全國農村中小銀行在資產與負債規模上實現了穩健增長,其存貸款市場份額及區域排名均保持在前列,整體經營業績呈現穩定態勢。
截至去年年末,全國農村中小銀行的總資產與總負債分別達到54.61萬億元和50.66萬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均增長了9.2%,分別占銀行業總資產與總負債的13.1%和13.2%。
在全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以下簡稱“農合機構”)方面,其各項存款總額高達41萬億元,同比增加3.17萬億元,占總負債的比重已提升至84.62%;同時,各項貸款總額也達到了28.6萬億元,同比增加2.19萬億元,占總資產的比重提升至54.82%。
從資產質量指標來看,截至2023年末,農合機構的不良貸款率為3.49%,資本充足率為12.27%,撥備覆蓋率為133.1%,貸款撥備率為4.65%,非信貸資產不良率為1.42%,流動性比例為77.85%,這些主要風險監管指標均處于合理且穩健的區間內。
在經營效益方面,2023年農合機構實現了約1.03萬億元的營業凈收入。其中,利息收入為9162.55億元,同比增長3.92%,顯示出良好的盈利能力;凈利潤則達到了2598.73億元。此外,村鎮銀行也實現了70.99億元的凈利潤。
出品|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hbsypl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