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就成為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浙大婦院)最年輕的副院長,羅瓊是如何做到的?
40歲成最年輕副院長
羅瓊出生于一個醫學世家,家庭的熏陶在她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醫學的種子。父親作為外科主任,母親作為婦產科醫生,那充滿消毒水味道和醫學討論聲的家庭環境,成為她成長路上最獨特的背景音。高考的抉擇對她而言,是水到渠成,浙江醫科大學(今浙江大學醫學院)成為她夢想起航的港灣。
在大學本科階段,她就展現出了非凡的學習能力,每次考試都穩坐年級第一。這份優異讓她毫無懸念地獲得了保研資格,并最終以直博生的身份,師從我國生殖醫學領軍人物黃荷鳳院士,開啟了更為深入的醫學探索之旅。
博士畢業后,27歲的羅瓊進入浙大婦院開始輪轉。她最初選擇了生殖科,但年輕的她渴望更多的挑戰和實踐,尤其是外科操作的鍛煉。于是,她毅然轉入產科。
36歲時,她的才華和能力得到認可,接連被選聘為產五病區副主任、產三病區副主任,開始在醫院管理層面嶄露頭角。
2020年,40歲的羅瓊成為了浙大婦院史上最年輕的副院長。她肩負起了醫院國際交流、對外交流、結對幫扶和醫技科室管理等重要工作。
在國際交流中,她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渠道,讓浙大婦院的聲音在國際醫學舞臺上愈發響亮。在與其他醫院對外交流中,她加強與國內其他醫療機構的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和經驗交流。在結對幫扶工作中,她積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為更多基層地區帶去先進的婦產科醫療技術和理念,助力提升當地的醫療水平。對于醫技科室的管理,她更是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能力,優化流程、提升效率,確保每一個檢驗和診斷環節都準確無誤。
多邊形戰士
在臨床領域,羅瓊也是當之無愧的專家。她擅長妊娠相關疾病的診療,尤其是復發性流產、子癇前期、早產等復雜病癥的產科管理。她所帶領的團隊精心打造了產前遺傳咨詢、胎兒醫學門診、復發性流產產科管理等特色項目。近三年來,所在科室年均出院人數約4200人次,床位利用率超過95%,而她個人年均門診量更是高達約1.1萬人次。
在科研的道路上,羅瓊同樣高歌猛進。她主持和參與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計劃等10多項國家級和省級課題。她深入研究婦產科領域的前沿問題,在遺傳與妊娠相關疾病的關聯、胎兒發育異常的機制等方面不斷探索。其研究成果先后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其中以(共同)第一或通訊作者在Environin、AJOG雜志上發表論文50余篇。
羅瓊團隊在產時胎兒手術領域展現了卓越的實力,成為國內該領域的佼佼者,以其全面的病種覆蓋和技術體系的完善性而著稱。他們在胎兒宮內治療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創造了多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首例”,如世界首例在胎兒后頸部腫瘤手術中應用射頻消融術,以及浙江省首例產時宮外治療(EXIT)等。
就在10月25日,羅瓊團隊再次成功完成了一項創新型手術。孕19+周的患者存在嚴重產科并發癥“兇險性前置胎盤”,羅瓊團隊的努力下,成功終止妊娠,順利完成手術,有效止血并保留子宮。
關鍵時刻,羅瓊果斷采取了創新優化的子宮下段捆扎術,通過數道捆扎,出血明顯減少。同時,團隊還耐心縫扎修補了子宮下段前壁的多處破損和膀胱分離面的活動性出血,并重新塑形了子宮下段。
子宮下段捆扎術是羅瓊團隊的一項重要創新技術,相較于傳統的子宮捆綁術如B-Lynch、Hayman子宮縫合法,該技術更有利于解決完全性前置胎盤以及胎盤植入患者子宮下段、宮頸創面嚴重出血、難以止血的技術難題。它不僅能有效止血,避免患者二次進腹,還大大降低了子宮切除的風險,顯著改善了這類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
出品|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hbsypl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