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年僅28歲的青年科學家楊秋霞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今年4月,楊秋霞申報了正高職稱,憑借卓越的科研成果和扎實的學術功底,她順利通過了職稱評審,成為了鄭州大學最年輕的正高級研究員。
從農村留守兒童到科研新星
楊秋霞,1995年出生于河南周口的一個農村家庭,父母以務農和打零工為生。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工作,她自幼便成為了留守兒童。
然而,這并沒有削弱她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憑借著不懈的努力和堅定的信念,她在高考中脫穎而出,成功考入蘭州大學,開啟了自己的學術之旅。
2017年,楊秋霞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保研資格,并以直博生的身份進入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師從譚蔚泓教授。在博士及博士后期間,她展現出了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扎實的學術功底。她不僅提前完成了博士學業,還成功申請了三個國家級項目,包括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的相關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同時,她還在頂級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并獲得了一項專利。
楊秋霞的研究領域是核酸適體在腫瘤靶向治療中的應用。她深知化療藥物因缺乏靶向性而導致的毒副作用,因此致力于通過核酸適體與靶標的特異性結合,為藥物分子提供精準導航,使其能夠準確識別并攻擊腫瘤細胞,從而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她的研究不僅具有理論價值,更有望為腫瘤治療帶來新的突破。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楊秋霞從未退縮。面對實驗中的失敗和挫折,她總是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堅信科研就是不斷試錯與探索的過程。她常常在實驗室中度過一整天,困倦時僅在休息室稍作休息,便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2021年,楊秋霞憑借優異的成績和突出的科研潛力,成功入選了“博新計劃”——一項旨在加速培養高層次創新型青年拔尖人才的國家級支持計劃。該計劃為她提供了為期兩年、總額63萬元的經費資助,為她在國內開展高質量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譚蔚泓教授的指導下,楊秋霞與團隊共同研發出了全球首款基于核酸適體的抗原檢測試劑盒,準確率高達99.9%,并成功獲得了專利和歐盟CE認證。這一成果不僅展示了她的科研實力,更為她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認可。
此外,她還在導師的指導下,深入研究了核酸適體-藥物偶聯物的毒性機理,為這一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相關研究成果不僅發表在權威期刊上,還獲得了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與鄭大互相成就
楊明霞28歲成為正高級研究員,是堅持與才華的完美結合,也是鄭州大學人才引育工作成果的寫照。
2023年,在朋友的引薦下,楊秋霞了解到鄭州大學李蓬教授組建的天健先進生物醫學實驗室,該實驗室主攻代謝性疾病研究,為她提供了理想的科研平臺。于是,鄭州大學成為了她的首選之地。入職后,她加入了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及天健先進生物醫學實驗室。
在實驗室里,楊秋霞深切感受到了河南對創新的重視和對人才的渴望。實驗室提供的高水平科研平臺和濃厚的創新氛圍,讓她如魚得水,與李蓬教授、趙同金教授以及眾多年輕教師共同研討課題,享受科研帶來的樂趣與挑戰。
盡管公務繁忙,李蓬教授仍保持著對科研的敏感與執著,定期抽出時間與大家開課題研討會,對年輕教師的課題進行細致入微的指導,這種嚴謹求實的科研態度深深影響了楊秋霞。
2024年,河南省啟動了首批優秀青年專業技術人才高級職稱考核認定工作,為35歲以下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經過學校推薦和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專家評審,楊秋霞憑借出色的業績條件,順利獲得了正高級職稱,成為鄭州大學最年輕的正高研究員,這也是對她多年努力和成果的肯定。
楊秋霞的故事也是鄭州大學做好人才引育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學校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自主設置優秀人才綠色通道,實施年薪制等政策措施,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科研條件。這些措施不僅見效顯著,還極大地激發了青年人才的創新活力,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和河南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出品|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hbsypl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