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一則公示引起了廣泛關注。
公示顯示,我國將新增6個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以及83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192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博士學位授權點的增幅明顯,新增48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增幅達80%,和351個專業學位博士點,增幅達86%。
這一消息無疑加劇了人們對于學歷貶值的擔憂,尤其是在一些社交平臺上,甚至有人將2024年稱為“博士學歷斷崖式貶值的元年”。
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我國本科畢業生人數1179萬人,碩士畢業生105.07萬人,而博士畢業生數量已達12.58萬。
“本科生遍地走,碩士生多如狗”的年代,博士學歷是否真的面臨加速貶值的風險?
博士生太多了嗎?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我國博士生的招生規模在近四年內持續擴大,從2020年的11.6萬增長至2023年的15.3萬,預計2024年在招生會達16萬人。同時,在校博士生數量也從2020年的46.65萬攀升至61.25萬。
這一擴招趨勢引發了公眾對我國博士生數量是否已經“泛濫”的談論。
從歷史數據看,截至2013年,我國已培養了約50萬名博士生,而在過去的十年間(截至2022年),又新增了60萬名博士生。若將近兩年新增的博士生納入統計,我國培養的博士畢業生總數已超過120萬人。然而,盡管這一數字看似龐大,但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博士生數量占比仍然較低,我國的博士生規模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總人口超14億,博士研究生在總人口中的占比約為0.064%。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博士占總人口的比例仍較低。例如,美國人口總量約3億,博士人數約343.28萬,博士在總人口中的占比達到 1.04%;德國的博士占比約為0.8%;英國的占比為0.78%。
此外,從需求層面來看,我國博士生的需求實際上在持續上升。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周光禮認為,隨著我國產業形態由勞動和技能密集型向科技和創新密集型轉型升級,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中美戰略博弈的加劇也促使我國加快培養和超前儲備高層次人才,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從國家的專業設置上也可以看出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視。此次新增的專業博士點中,工學領域的“熱度”最高,新增數量約占新增總量的53%,其中材料與化工、電子信息兩個學位獲批新增的學位點數量最多。除了工學,教育、農業、國際中文教育等領域的新增專博點數量也達到了10個或10個以上。
這些新增專博點的設置,不僅反映了國家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戰略布局,也進一步證明了我國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盡管博士生數量在增加,但并未達到“泛濫”的程度,反而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推動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學歷含金量
同時,擴招并不意味著對博士的要求降低。相反,為了推動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學歷含金量,我國政府和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0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動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就明確提出要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博士研究生教育體系,并加快建設世界重要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
《意見》強調要重塑培養流程要素,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這包括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改革招生管理模式,優化培養過程,強化分流退出和多向選擇,探索建立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培養分類發展、融通創新機制,完善評價體系,建設高水平導師隊伍,深化創新國際交流合作。
同時,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博士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一方面,通過優化學科布局和增設專業學位博士點來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完善培養機制和提高畢業要求等措施來提升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此外,雖然政府和高校在努力提升博士教育的質量,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部分高校的博士點師生比偏低,導師傾注的精力不夠;有的教育目標單一,缺乏跨學科合作研究;還有的只在校內“自產自銷”,沒有注重對接社會和企業需求。
隨著博士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就業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特別是在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傳統就業領域,由于崗位有限而求職者眾多,導致很多博士生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隨著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增加,用人單位對博士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不僅希望博士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還希望他們具備跨學科合作、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等多方面的素質。這種高要求使得很多博士生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期望,從而影響了博士學歷的就業競爭力。
出品|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hbsypl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