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排名前五的航運巨頭,中遠海運在近兩年時間里業績不斷刷新記錄,其盈利已經遠遠超過公司開辦以來的盈利總和。僅在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72.1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約43.74%。按照270天來計算,中遠??亟衲昵叭径绕骄咳諆糍嵆?億元,賺錢速度讓茅臺都感到汗顏??晒竟蓛r卻一直震蕩下行。業內普遍認為,中遠海控被深度低估。那么中遠海控真的被低估了嗎?未來船王是否再度會回到過去虧損大戶?
作為全國排名前五的航運巨頭,中遠海運在近兩年時間里業績不斷刷新記錄,其盈利已經遠遠超過公司開辦以來的盈利總和。
僅在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72.1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約43.74%。按照270天來計算,中遠??亟衲昵叭径绕骄咳諆糍嵆?億元,賺錢速度讓茅臺都感到汗顏。
可公司股價卻一直震蕩下行。業內普遍認為,中遠海控被深度低估。那么中遠??卣娴谋坏凸懒藛??未來船王是否再度會回到過去虧損大戶?
“海王”的前世今生
談到中遠???,一般投資者可能比較陌生。
不過,說起它的前身中國遠洋,想必不少人都有印象,多年前可是紅極一時、炙手可熱的“大牛股”。
2005年,我國剛好在全球海運市場站穩腳跟。因此同年成立的中國遠洋,從一開始就拿到了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訂單,一時間風頭無兩。
該公司又于2007年斥資346億元收購了中遠集團旗下的干散貨運輸業務,并購完的頭兩年效果喜人,干散貨業務營收分別達到496億元、716億元,股價曾一度攀升至68.4元。
只是這樣的情況并沒有維持多久。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國際航運從“酷暑”直接轉向“寒冬”。隨著國際航運轉向低迷,中國遠洋的業績也一瀉千里,在2009年虧損了118.92億元。
尤其2011-2012年這兩年間,累計虧超200億元,相當于平均日虧損超8億元,2016年再度虧損約99億元,一度被稱為A股的“虧損王”。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中國遠洋開始了大規模的商業并購。2016年中遠集團與中海集團正式重組,成立了中遠海控。
而近年來,在疫情和俄烏沖突的影響下,擾亂了航運的正常周期,運輸需求驟然減少,許多企業都選擇了各種方式規避風險,或停運,或減線,使得集裝箱航運費用上漲。
航運業重要指標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連續上漲并屢創新高。中遠??匾沧サ搅诉@一時機,承接大批訂單并一舉翻身,這個“周期之王”仿佛又回來了。
“過山車”上的貨代人
經歷兩次資產重組之后,中遠海控的主營業務由干“散貨航運業務”變成了“集裝箱運輸業務”,業務板塊也從最初的6大業務單元縮減至集裝箱航運和碼頭兩大業務。
集裝箱的價值在于將海運業務鏈條“標準化”,以最小業務單位建立起來的攬貨、清點、裝卸、運輸等全流程的現代航運系統,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降低了運輸成本,極大促進了全球貿易。
話說回來,這門生意的本質其實就是在海上送快遞:中遠??厥悄莻€快遞員,將一件件貨物就是就是外賣,放到了“外賣箱”——集裝箱,然后再通過“電瓶車”——船只進行運輸,送到指定的位置。
這與此前的干散貨業務不同,集運業務承接的貨物幾乎來著所有行業,包括家電、家具家居、紡織品、服飾鞋履貨物等,這些產品的需求整體相對穩定,受宏觀經濟波動相對較小。
不過,航運業本身,又是一個“周期性”的典型代表。船舶作為重工業品,根據訂單與交付的時間差推算,一艘集運船交付周期約為2年,需求與供給往往容易形成錯配,這也塑造了行業較強的周期屬性。
以中遠海控為例,歷年的凈利潤猶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且曾多次陷入近百億巨虧,也曾收獲超百億利潤,真符合那句“十年不開張,開張吃十年”。
因此,航運業的真實面目其實是“牛短熊長”,能讓航運公司日進斗金的時間,只有需求過剩導致運力出現瓶頸的那段短暫窗口期。但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卻將這個窗口期放大了。
近兩年中遠海控的業績表現亮眼,主要是得益于疫情等突發因素,使得其2019年、2020年的凈利潤之和達到過去12年的總和。
但今年由于全球經濟通脹壓力大,需求下降,美元回流導致海外需求下降的預期,??亍皹蛄骸鄙系能嚵饕矊鸩綔p少,未來的利潤也將會逐步下降。
與此同時,此前囤積的庫存市場無法消化,使得歐美進口商減少甚至取消了商品訂單,“訂單荒”在全球蔓延。2023年,中遠??氐臉I績基本很難重現2022年的榮光。
除了周期影響之外,燃油價格的變動同樣值得注意。作為船公司運營成本的重要構成部分,燃油開支無法被轉嫁給客戶,因此,每一次燃油價格的變動都會對企業運營產生重要影響。
逆周期投資
海運的本質是“海上送快遞”。所以快遞的特點,在海運這個行業里也能見到——有規模效應、寡頭林立,有汰小留大、行業兼并,自然也有慘烈的價格戰。
快遞想做大規模,要么多鋪網點多招人,要么多買飛機多造機場。海運想做大規模,要么多賣貨輪,要么就是想辦法怎么讓一艘船拉更多的貨,航運公司自然也深知此道。
根據 Alphaliner統計,中遠??丶b箱船隊規模目前居于世界第三,前一二位分別是馬士基和地中海航運。截至2022年9月末,中遠??亟洜I船隊包括503艘集裝箱船舶,運力達291.05萬標準箱。
雖然現階段中遠??匾呀涱H具規模,但還需要進行買船。10月28日,公司發布公告,兩家子公司擬斥資超200億元訂造12艘全球最大24000TEU甲醇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
除了在海運運力外,在港口經營方面,中遠??匾膊粩嗉訌姴季?。在發布訂購新船的同一天,中遠??毓傩徣肷细奂瘓F和廣州港部分股權的公告。
在全程供應鏈業務領域布局方面,公司通過直接入股港口,有利于提高運營及收益質量,平抑周期性風險,推動公司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全球綜合物流供應鏈服務生態。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船舶訂單最少也需要2-3年才能交付,待船只交付之際,海運的高景氣或已褪去。
此外,船也不是想買就能買的。由于全球原材料價格持續暴漲,造船廠也不想做虧本生意。
總得來說,中遠??匚幢坏凸溃渌幍男袠I是一個極不具確定性的行業。這種盈利模式與“股王”貴州茅臺無法相比,股價大幅下跌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