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速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安井食品自身業績增速也有所放緩。
文/每日財報 南黎
在“出海潮”的推動下,“A+H”持續升溫。作為速凍食品領域的“一哥”,安井食品在官宣赴港上市計劃一年后,終于又邁出了一步。
據悉,安井食品已于今年1月20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并公布招股書,擬“A+H”雙重上市。保薦人為高盛和中金公司。此番赴港IPO,將帶領安井食品駛向一條怎樣的航道?
高管扎堆減持爭議中赴港上市
速凍一哥,沖擊港股IPO,早就在去年就初現端倪。2024年1月19日,安井食品曾公告稱,通過授權公司管理層啟動H股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的議案,12月20日,安井食品董事長劉鳴鳴主持股東會,就赴香港聯交所上市事項進行表決。
事實上,安井食品并不“缺錢”。截至2024年9月末,該公司貨幣資金25.70億元,是11.11億元短期借款的2倍多,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20.13億元。
此外,公司股東過往大規模減持也頻受市場質疑。2024年9月,安井食品董事黃建聯、黃清松分別減持公司54萬股和57萬股,金額分別為4136.51萬元和4381.44萬元。此外,2022年至2023年,控股股東國力民生也分別減持公司6.9億元和22.7億元。
對此,資本市場對安井食品的反應激烈。部分投資者不解,為何安井食品在賬面資金充足的情況下還要進行融資。更有投資者直言不諱,批評公司此舉“有失體面”。此外,也有投資者表達了對公司赴港上市可能降低其估值的擔憂。
市場普遍猜測,安井食品本次申報港股上市是在為其海外業務拓展做鋪墊。本次申報港交所上市,安井食品擬IPO募資用于擴大銷售和分銷網絡、提升采購能力、優化供應鏈及搭建全球供應鏈平臺、業務營運數字化、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增速放緩“疲態”盡顯
安井食品成立于2001年,2017年2月成功在上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在隨后幾年,該公司業績激增,搖身一變成為速凍行業新龍頭。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按2023年收入計,安井食品是中國最大的速凍食品公司,市場份額為6.2%。同時在中國速凍調制食品市場和速凍菜肴制品市場均排名第一,市場份額分別為12.7%和4.9%。
隨著國內速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安井食品自身業績增速也有所放緩。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安井食品的營收分別為69.65億元、92.72億元、121.87億元、140.4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2.25%、33.12%、31.39%、15.29%;凈利潤分別為6.04億元、6.83億元、11.01億元、14.7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1.73%、13.00%、61.37%、34.24%。
2024年前三季度,安井食品凈利潤出現下滑,同比下滑6.65%。分產品來看,前三季度,速凍調制食品貢獻最大,實現營收56.25億元,同比增長13.88%。但速凍面米、農副產品分別同比變動-2.06%,-20.87%。
休閑食品下滑幅度最大,僅實現營收91.23萬元,同比下滑79.28%,主要系公司控股子公司 Oriental Food Express Limited 調整常溫食品業務所致。
安井食品將預制菜作為第二增長曲線來打造,2018年就決定介入預制菜賽道,近幾年發展策略也調整為速凍調制食品、速凍面米制品和速凍菜肴制品“三路并進”,還曾預言預制菜會成為公司的主導產業。
前三季度,公司速凍菜肴制品的收入增速從58.19%的高速增長,降至7.34%的微增。如今預制菜肴業務也脫離了高速增長的光環,安井食品下一步又該向何處尋增長?
加碼布局卷向海外市場
面對重重困境,安井食品選擇進軍海外市場,以期找到新的發展機遇。
在安井食品看來,海內外市場空間廣闊,市場及行業機會較多。公司要想保持過去十幾年的高速增長,就必須積極“走出去”。
從戰略手段的角度審視,安井食品的海外拓展方針聚焦于“投資與并購”的雙重策略。這涵蓋了直接在海外設立并運營本地化工廠,以及并購那些已擁有穩固市場份額且盈利能力可觀的冷凍食品企業。例如,在2021年,安井食品就成功收購了英國功夫食品公司的部分股權。
安井食品出海已取得一定成效。2021年至2023年,安井食品境外收入分別為3522.56萬元、1.08億元、1.28億元。
去年上半年,安井食品境外收入6773萬元,比去年同期的4932萬元有所增長。不過,安井食品目前海外業務占總收入的比例僅有0.9%,而此前2021-2023年,境外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都不足1%。說明整體規模仍有待提升。
盡管看上去海外市場是個“淘金地”,但在具體落地層面,安井食品需要面對多方面的壓力。除了需要克服行業環境和地域差異等難題,還有來自海欣食品、思念食品、千味央廚、得利斯等同行的海外布局競爭,一場關于海外市場的激烈爭奪已經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