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匯水
春節前后,藥明系的港股上市公司迎來了不錯的漲幅。除了國內出臺了關于創新藥的部分政策利好,股價上漲最主要的支撐是其CEO陳智勝在第43屆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大會(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主會場演講中透露,2024年新增的151個綜合項目將在2025年加速變現業績。
但是在公司釋放的好消息之外,我們要全面看看這家公司。
新年拋售海外資產
1月6日,藥明生物(02269.hk) 發布公告稱,旗下全資子公司藥明海德擬將在愛爾蘭的疫苗工廠出售給默沙東(MSD),總交易金額約為5億美元。
來源:公司公告
根據協議,相關資產交割預計將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藥明生物方面稱不會對公司產生任何重大的收益或虧損。
藥明生物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合同研究、開發和生產(CRDMO)公司。藥明海德是其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人用疫苗合同定制研發生產業務。
藥明海德在愛爾蘭的工廠布局開始于2019年,在第二年2月,藥明海德宣布與全球疫苗巨頭成功簽署了長達20年的疫苗生產供應合同,將在愛爾蘭新建一座疫苗專用生產基地服務全球市場,該合同總金額約30億美元;該生產基地預計2022年投入運行。這便是本次出售的疫苗工廠。
彼時藥明生物并未披露其合作方身份,如今謎底揭曉,合作方正是默沙東。從該疫苗長期生產供應合同的簽訂時間點來看,當時還處在新冠疫情的強烈影響中,疫苗品類有著龐大的需求。
盡管從簽署合作協議至今,愛爾蘭工廠仍未能開始商業化生產,意味著藥明生物并未從該工廠獲得過任何收入。2024年半年報中,藥明生物特別提到,該愛爾蘭生產基地2025年已幾乎全部預定。可見,藥明生物對其態度還是樂觀的。
來源:公司2024年中報
2024年8月底,藥明生物出資1.085億美元(約84.63億港元),將藥明海德另外30%的股權收入囊中,實現了對后者的100%控股。
來源:公司公告
由此,可初步推測,此次出售工廠事件或并不在原本的公司計劃之中。藥明生物在公告中僅表示此次交易可讓公司變現在該資產中的投資并提升其資產效率和利潤,令其專注于國內蘇州的疫苗基地CDMO服務。
隨著本次出售交易的達成,30億美元大單沒了,這個事還是不小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未,藥明生物完成訂單總量201.1億美元,接下來的三年內未完成訂單量約36.4億美元。
根據出售公告,預期本次資產交易不會導致公司產生任何重大收益或虧損。換句話說,本次交易藥明生在付出時間成本和巨額投入后,收到的結果差強人意。
為何藥明生物會選擇出售愛爾蘭工廠呢?或有幾種可能。
疫情過后,疫苗生產緊迫性已不復存在,該生產基地并未貢獻多少利潤,通過出售快速收回資金,發力更核心業務也是不錯的選擇。根據藥明生物披露的數據,公司凈資產21億元,負債29億元。此次出售給默沙東可收回5億美金(約36億元人民幣)資金。
另外,從“藥明系”近期動作來看,企業正在進行戰略調整。藥明康德在2024年12月下旬出清了ATU旗下的美國和英國資產。此番藥明生物出售愛爾蘭疫苗工廠后,藥明生物在海外不再有大型疫苗基地。
市場上還存在另外一種觀點,藥明生物此番動作是為規避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的影響提前“拆彈”。盡管2024年該法案并未落地。2025年是否會卷土重來仍是個未知數,但已有多家CXO企業采取行動,剝離在美英的敏感業務。藥明生物曾被明確列入名單中的,出售海外生產基地,提前做出應對。
根據協議,相關資產交割預計將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屆時該事件將畫上句號。
業績面臨挑戰
如今,藥明生物的業績正面臨挑戰。
曾經依靠新冠紅利崛起的藥明生物,已經走過了其巔峰時期。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藥明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9.84億元、56.12億元、102.9億元、152.7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為10.14億元、16.89億元、33.88億元、44.2億元。
數據來源:同花順
如今,這樣的時代紅利,已經一去不復返。隨著全球新冠疫苗和藥物的普及,以及疫情控制措施的加強,市場對新冠相關藥物的需求逐漸衰退。藥明生物作為曾經深度參與新冠藥物研發和生產的企業,其業績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這一變化的沖擊。
藥明生物首席執行官陳智勝曾在2024年3月底召開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2023年是轉型的一年,利潤下滑最重要原因是受新冠業務影響,不過新冠業務在2023年的占比僅為3%。
2024年上半年,藥明生物實現營收85.74億元,同比微增1%。
在利潤端,藥明生物也面臨較大壓力。2023年公司凈利潤首次出現下滑。2024年上半年,公司其母凈利潤為14.99億元,同比下降33.9%;經調整歸母凈利潤為22.50億元,同比下降20.7%。公司董事會還決定不派發中期股息。
來源:公司2024年中報
藥明生物表示,純利減少一是因本集團持續投資其區域布局,銷售、營銷及行政開支增加;藥明合聯(02268.HK)作為主板獨立上市公司,其銷售、營銷及行政開支增加;以及凈外匯虧損。
毛利方面,藥明生物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由41.9%下跌至39.1%,減少2.8個百分點。主要由于發現服務減少的影響,以及新冠項目取消,上半年中國的工廠利用率略低于去年同期。
此外,來自行業競爭壓力也不容忽視。資料顯示,藥明生物核心業務板塊包括藥物發現、藥物開發、生產。其中生產端占比為45%,在該領域的強大競爭對手如三星生物已經與輝瑞、諾華、GSK等頭部公司達成CMO業務合作。截至2023年末,三星生物在該市場的份額已達到約20%。
根據2024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藥明生物盈利能力或繼續面臨挑戰,不可掉以輕心。
海外市場仍是機會
對CXO企業而言,國際市場仍是必爭之地。
方正證券曾在其研報中指出,中國CXO發展主要增量亦在海外市場,“出海”對于國內CXO企業而言依舊是必選項。
來源:方正證券研報
美國市場仍是藥明生物的重要營收來源。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新增151個項目,創下了記錄,其中有60%來自美國市場。
藥明生物公眾號1月7日的發布文章,公司已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的生物技術公司Candid達成研究服務合作協議。
根據披露的內容,Candid將擁有一款處于臨床前開發階段的三特異性抗體的全球權益,該三抗由藥明生物通用型多特異性抗體專利技術平臺WuXiBody?發現,藥明生物將因此收到一筆首付款,并有資格收到開發和銷售里程碑付款,總計最高達9.2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67.78億元),以及產品上市后的銷售提成。
來源:藥明生物公眾號
然而,在美國《生物安全法案》陰影籠罩之下,即便如行業龍頭企業藥明生物也遭受了一場又一場陣痛,以致于市場對其海外業務發展一直處于擔憂之中。
為了分散風險,中國的CXO企業加快了向歐洲等其他海外市場布局。例如,九洲藥業選擇在德國成立子公司以建立CRO服務平臺,凱萊英則選擇接管了輝瑞的歐洲CDMO工廠。然而,新市場的開拓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與精力,從獲得市場準入、當地客戶認可,再到適應法規。這些努力何時能彌補美國市場缺口仍是未知之數。
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地緣政治關系變化,將導致貿易政策、投資政策等出現調整,這些因素都會增加藥明生物在海外市場經營的復雜性,對其海外業務拓展、項目合作推進產生影響。
這就需要藥明生物在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優化海外業務布局以及如何提升內部運營效率之間做好平衡,這些挑戰對公司管理層的決策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標準。
話說回來,是金子不怕火煉。藥明生物在經歷了行業的紅利期,公司得以迅速發展并已初步形成規模。對于當前的逆境時期,公司依然具備較強的增長潛力。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也正是檢驗其真正實力的時候。
興業證券表示,目前CXO行業正處于周期拐點,供給端產能加快出清。供需關系改善將推動CXO行業進入上升周期。對于藥明生物,其未來能否再度證明其發展潛力與綜合實力,實現業績的持續增長。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