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開源策略吸引了大量開發者和初創企業的關注,激發了新的AI創新浪潮,這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和市場活力。
文/每日財報 沐言
春節期間,中國AI公司DeepSeek憑借其低成本、高性能的AI模型,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廣泛關注,成為這個春節最熱門的公司。在美國等海外社交媒體,DeepSeek成為熱搜話題,其下載量一度反超ChatGPT,登頂美區蘋果應用商店免費App排行第一。
這一技術突破不僅震動了AI技術領域,更在資本市場掀起了波瀾,尤其是對以英偉達為代表的算力公司產生了深遠影響。
DeepSeek技術突破與市場反響
DeepSeek發布的DeepSeek-R1模型,在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該模型采用了獨特的DeepSeek-R1-Zero訓練方法,通過純強化學習實現訓練,無需依賴監督微調和已標注數據,這一創新大大節省了時間和成本。同時,DeepSeek通過優化模型架構,減少計算層數、復用權重和參數共享,顯著提高了模型效率,降低了對算力的需求。據公開數據顯示,DeepSeek-R1模型在數學、代碼、自然語言推理等任務上的測評性能接近GPT-4,然而其訓練成本卻僅為OpenAI的十分之一 ,DeepSeek V3的訓練成本更是僅為Llama3系列的7%。
公開數據顯示,微軟當前財年的AI投資預算高達800億美元,Meta則計劃投資650億美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DeepSeek聲稱其僅花費約600萬美元就開發出了可媲美Meta等對手的AI模型。而且DeepSeek免費,ChatGP想解鎖它的完全體,消費者還是要掏上200美元。
這種技術突破在資本市場引發了強烈反響。2025年1月27日,美股市場出現大幅波動,英偉達市值單日暴跌近6000億美元,創下美國歷史上公司單日市值最大跌幅,股價暴跌17%,最終收盤價為118.58美元 。Broadcom等依賴AI獲得巨額市值增長的芯片制造商,當日跌幅也達到17%,市值蒸發了2000億美元。
雖然1月28日,以英偉達為代表的科技股集體反彈,英偉達大漲8.93%收復了部分失地,但是1月29日英偉達再次下跌4.1%,可見投資者風險偏好顯著降溫。部分投資者對AI產業未來發展路徑開始重估,對傳統依賴高端算力的芯片企業前景產生了擔憂。
1月29日,微軟CEO納德拉和Meta CEO扎克伯格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為各自公司的大規模AI投資進行了辯護:納德拉表示,大規模投資是為了克服制約微軟發展AI業務的產能瓶頸,AI效率提升將帶來指數級的需求增長;扎克伯格則強調,持續的大規模AI投資將成為長期戰略優勢,Meta將DeepSeek視為新的競爭對手并正在學習,但現在判斷芯片需求是否會停止增長還為時尚早。
對英偉達等算力公司的影響
英偉達長期以來在AI芯片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其高端GPU芯片如A100、H100系列,憑借卓越的FP32單雙精度浮點性能及AI運算能力,成為眾多AI企業訓練模型的首選,市場占有率高達87%。然而,DeepSeek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市場格局。DeepSeek模型能夠在較低成本的算力環境下運行,例如使用英偉達的低能力版芯片H800就能完成高效訓練,這使得其他企業對英偉達高端芯片的依賴度降低。如果越來越多的AI企業效仿DeepSeek,選擇低成本的算力解決方案,英偉達的市場份額將面臨被蠶食的風險。
英偉達的盈利高度依賴于AI芯片的銷售,其營收增長與AI產業對高端算力的需求緊密相關。DeepSeek的技術突破使得AI訓練成本大幅降低,這可能導致市場對高端AI芯片的需求增長放緩。從營收預期來看,英偉達未來的業績增長可能會受到阻礙,尤其是在AI訓練芯片領域。如果無法及時應對DeepSeek等競爭對手帶來的挑戰,英偉達的盈利能力將受到嚴重影響。
AI產業投資邏輯生變
DeepSeek的崛起促使投資者重新審視AI產業的投資邏輯。過去,AI產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高端算力和數據中心領域,認為AI性能的提升與算力投入呈線性關系。然而,DeepSeek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傳統認知,展示了通過創新的技術路徑和商業模式同樣可以實現AI的重大突破。
投資者開始意識到,AI產業的未來發展不僅僅取決于算力的提升,更在于技術創新和成本效益。因此,資金的流向可能會發生改變,從單純追求高端算力的投資轉向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的企業和項目。這一投資邏輯的轉變,將對AI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推動產業朝著更加高效、低成本的方向發展。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指出:“若低成本替代方案可行,當前基于算力擴張的估值模型將面臨挑戰。”?
面對DeepSeek的挑戰,市場分歧日益凸顯。看多者認為,AI算力需求的基本面未受動搖。“數據中心的擴張、電力網絡升級、芯片性能迭代仍是確定趨勢,”富國銀行策略師莎拉·波特指出,“短期波動不改變技術革命對硬件投入的長期需求。”
但在看空者看來,技術路徑的多樣性將會稀釋龍頭企業的定價權。高盛報告顯示,目前全球超過70個開源大模型正在開發中,其中近三分之一來自亞洲企業。在高盛看來,“開源生態的繁榮將壓縮專有模型的利潤空間,進而影響芯片供應商的溢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