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古鎮古城數量已攀升至2800余個,然而,這些古鎮的相似度竟高達99%,它們與其說是古鎮古城,更像是一條條仿古商業街。
社交媒體上,關于古鎮同質化、商業化過度的吐槽聲四起。千篇一律的建筑風格,高度相似的美食與紀念品,讓游客們逐漸失去了打卡的興趣。
曾經一哄而上、批量生產的古鎮,現在也在批量的淪為空城。陜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斥資3.5億打造,卻難逃70%商家撤離的命運;江蘇無錫蕩口古鎮,同樣面臨商家紛紛關門的窘境;常德桃花源古鎮,占地1600畝,投資超50億,如今卻門庭冷落,大部分店鋪緊閉;成都龍潭水鄉,更是耗資20億,歷經四年精心打造,卻在開業四年后幾乎成為空城。
一天不到20人的古城,拖累一家上市公司
甚至有上市公司因為古城的沒落被拖累。張家界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張旅集團),曾憑借其地理優勢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如環??瓦\、寶峰湖、楊家界索道等,在2010-2019年間保持了穩定的盈利。然而,自2020年起,受全球旅游市場萎縮的影響,張旅集團的業績急劇下滑,2020年營收下降了60%以上,凈利潤出現了大幅虧損。
盡管2023年旅游業有所回暖,張旅集團的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數均實現了大幅增長,但公司仍未能走出困境。這一切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歸咎于旗下的大庸古城項目。
大庸古城,這個自2016年起投資約24億元建設的古鎮項目,曾是張旅集團寄予厚望的盈利點。最初,公司預計該項目每年能帶來1.84億元的凈利潤,且在不考慮資本使用成本的情況下,預計十多年內能回本。然而,現實卻遠未如預期般美好。自2021年試運營以來,大庸古城連年虧損,三年半內累計虧損高達5.47億元。而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大庸古城的收入構成中,起到核心貢獻的并不是門票,而是停車場服務收入。
隨著經營狀況持續惡化,2024年9月,大庸古城所屬的張家界旅游集團子公司已經進入了重整程序。大庸古城的巨額虧損,也直接拖累了張旅集團的業績。公司的負責人坦言:“主要是受大庸古城的拖累,包括古城的折舊攤銷、財務費用、資產計提等,都對公司業績產生了重大影響?!?/p>
直到1月9日,張家界旅游與電廣傳媒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旨在整合產業鏈資源,推動張家界市文化旅游的發展,為公司的重整之路帶來了一線希望。
走到破產重整邊緣的張家界旅游終于等到了它的“白衣騎士”。
2800家古鎮何去何從?
有的古鎮缺乏特色,讓游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導致部分斥巨資建設的古鎮門前冷落、營收慘淡。然而有的古鎮卻名聲在外、經濟和文化價值頗高的,讓游客流連忘返。
以烏鎮為例,2023年運營主體“中青旅”公布的財報顯示,烏鎮景區接待游客772.07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7.84億元,凈利潤2.84億元。更令人矚目的是,烏鎮的復游率高達40%。這不僅是一個火出圈的“網紅”景區,而是一個讓游客一次又一次回訪的目的地。
烏鎮的成功之道首先在于其獨特定位與精細運營。烏鎮堅決拒絕同質化,不盲目跟風如“打鐵花”等網絡熱潮,堅持“一樣的古鎮,不一樣的烏鎮”理念。它摒棄了“Made in 義烏”的普遍商品,取而代之的是地方特色的皮影戲玩偶,同時保留了傳統小吃油墩子,且價格親民,多年來僅售3元一個。
其次,烏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也是其成功的關鍵。據悉,烏鎮的管理團隊每周都會匯總4000多名員工的游客意見,涵蓋環境、制度、服務態度等,分類處理后由相關部門整改,確保游客需求得到及時響應。
此外,烏鎮在內容創意上不斷創新,烏鎮戲劇節已成功舉辦十一屆,每年推出新戲劇內容,為游客提供不同的文化體驗。這種常換常新的內容豐富了烏鎮的文化內涵,成為游客反復光臨的重要原因。
烏鎮的成功經驗,無疑為眾多陷入困境的古鎮指明了一條出路。然而,面對全國超過2800個古鎮的龐大數量,如何避免同質化、過度商業化的陷阱,如何挖掘和傳承古鎮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以成功塑造烏鎮為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中青旅”為例,其于2010年著手打造的另一特色古鎮——古北水鎮,其表現卻遠未及預期目標。古北水鎮的客流量在2017年觸及峰值后便呈現下滑趨勢,運營公司曾面臨每年高達1.7億元的虧損。至2023年,盡管接待了152.36萬人次游客,這一數字也僅恢復至2019年的64%。盡管不能簡單地將其定義為失敗,但與明星項目烏鎮相比,古北水鎮的境遇無疑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