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環境復雜多變、資本市場波動加劇等新格局,資管行業正在掀起生產范式變革,加速推進資管“工業化”的進程。
所謂的資管“工業化”指的是,在統一的投資理念指導下,通過專業化分工、流程化協作,力爭輸出定位更清晰、風格更穩定、長期超額更可期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縱觀海外資管市場的發展,從“手工作坊”到“工業化生產”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眼下,中國資管行業也緊跟時代前沿,向資管“工業化”之路邁進。
資管行業迎來“工業化”歷史性時刻
縱觀人類歷史文明,工業化推動了社會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并由此推動人類社會由農耕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工業化已經成為生產力的代名詞。
如今,中國資管行業也進入了由簡單協同的“手工作坊”向專業分工的工業化階段。據中基協公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9月底,全市場已有基金數量1.2萬余只,公募基金規模合計已超過32萬億元,較去年年底的27.6萬億元新增4.5萬億元。
行業規模日趨龐大給基金經理傳統作業模式帶來了挑戰。在近期中歐基金2025年度投資策略會上,中歐基金權益投決會主席周蔚文指出,當前基金經理需要面對“多、少、烈、大”四大難題,即上市公司數量多、單個基金經理投研精力有限、同業競爭激烈、產品品類多且個別體量大。
面對行業四大難題,周蔚文認為破題的關鍵是“工業化”。在周蔚文看來,上市公司公告、調研、相關行業的新聞等海量信息就是“原材料”;各類賣方報告、公司內部研究成果為“中間品”;各個基金產品及其組合為“產成品”。“主動權益投研作為資產管理行業的一個分支,本質上是以獲取股票投資收益為目的的上市公司相關信息加工處理行業。”周蔚文說道。
公募基金探路資管“工業化”
從國外資管市場來看,全球資管巨頭都在積極推動生產管理模式的升級和核心能力的鍛造,加速推進資管“工業化”的進程,以應對新的市場挑戰。
但與海外成熟市場資管巨頭相比,年輕的中國資管行業所欠缺的能力,也需要“工業化”的生產來補齊。
近年來,中國公募基金也在積極探索資管“工業化”的路徑。比如,華夏基金以“樂高”的方式建立的“多資產全能平臺”,在工業化、平臺化和一體化平臺下設立了權益研究、固定收益研究以及智能投研科技中心三大部門。在投資方面,“多資產全能平臺”建立了以策略為核心,專業投委會牽頭,基金經理負責制的投資決策體系。這一投研體系并不僅僅服務于投資,而是涉及資產創設全流程。什么時間創設哪一類資產,用主動、指數、量化的方式來涉及,都由主動投研決定。
數字化成為公募基金投研流程再造的“利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浪潮加速來襲,在各行各業的“工業化”升級道路上,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的變革都在提速。
中歐基金多資產及解決方案投資團隊在投資實踐過程中,從投資目標和風險預算的設定、資產配置、組合建構、風控歸因等角度出發將整個流程分為設計、生產、組裝、檢測“四個車間”,并通過一套IT系統將流程固化。
中歐基金量化投資總監曲徑在策略會上分享中提到,該公司量化團隊把人類智慧和人工智能分成兩部分:一方面,基金經理可以基于自身的長期經驗形成選股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系統化模型則在數據挖掘、處理和模型構建方面發揮優勢,進而反饋給基金經理一張能夠展現A股全貌的圖譜,再由基金經理做出前瞻性判斷和投資決策。
博時基金近年來也致力于打造投研“一體化”體系,并打造了打造全資產、全流程、全球化的資產管理數字化支撐平臺。在橫向進行整合,把各部門的業務打通、與外部參與機構打通、底層數據打通,形成全流程閉環,形成內外部生態的互聯互通,提升協同效應。在縱向進行管理提升,把手工操作轉變成自動化、智能化操作,把投研人員從低價值、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用于投資決策、處理風險、關注投資績效。在業務縱深,整合內外部大數據,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決策。
天弘基金在近期舉行的“2025年度策略會暨20周年活動”中也分享了該公司打造的流程化、平臺化、智能化的科學投資體系。
據副總經理聶挺進介紹,天弘基金目前正在構建面向各業務線的投研一體化平臺TIRD,希望通過該平臺,把研究的不連續、易斷檔、主觀決策占主導,逐步轉變成可積累、過程清晰化、考核可量化,實現從主觀到事實的轉變;從完全依賴人腦,到人機協同,使策略可以積累迭代,業績可以評價解釋;從一個個電腦之間分布式的封閉平臺,變成協作式的開放平臺,實現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
資管“工業化”為國內公募基金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路徑,但生產范式的變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國內資管“工業化”的進程才剛剛開始,未來仍需不斷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