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引進人才,成為香港特首李家超第三份《施政報告》的核心關注點之一。
“搶人”大戰再升級
近年來,香港面臨一定程度的人口外流,為確保其競爭力,亟需引入更多高素質人才。
為此,李家超特首在2022年的《施政報告》中推出了兩項關鍵的人才吸引政策: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與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優才計劃)的配額限制暫時取消(為期兩年)。這些舉措為內地高素質人才赴港就業開辟了新的道路。
相較于優才計劃,高才通計劃的申請條件更為靈活,主要依據申請者的年收入或學歷進行篩選。年收入達到250萬港元的申請者,或畢業于全球百強大學的申請者,均可通過該計劃申請赴港。一旦申請獲批,申請者無需在香港有工作即可居留,但兩年后如需續簽,則需提供在香港工作或創業的證明。居住滿七年后,申請者還可申請香港的永久居民身份。
自2022年底高才通計劃推出以來,首批滿足條件的內地大學主要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九所頂尖學府。
截至2024年9月底,香港各項人才計劃已收到約38萬宗申請,其中24萬宗已獲批準,約16萬名人才及其家人已抵達香港。
這16萬人給香港帶來了什么?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在9月19日公布的《全球人才競爭力2024》中,香港的排名由2023年的第16位躍升至第9位,是自2016年以來首次入十大之列。香港媒體直接稱,“搶人”有功!港府發言人的報告也表示,本港排名位列全球前十,足證特區政府在教育及引進人才方面的工作成效顯著。
所以這一輪又新增了9所內地高校,包括四川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使得滿足條件的高校數量從最初的9所擴大到了現在的22所,“搶人”大戰持續升級。
此外,香港還優化了“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新增渠道吸引年輕及具有經驗且人力極短缺的指定技術工種專才來港。這意味著,未來大專、高職畢業的學生,如果符合港府急需的人才標準,同樣有機會獲得“綠色通道”。
同時,香港還推出了新安排,如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增設機制,主動邀請頂尖人才來港發展,以推進國際高端人才的集聚;以及延長本港大學的大灣區校園畢業生納入“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的試行安排,為期兩年等。這些舉措將進一步增強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為香港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年流失35萬人
不過,內地年輕人對香港的熱情已不再如以前那般狂熱。
有網友認為,從客觀角度來看,內地眾多城市推出的引才計劃更具吸引力,生活舒適度也更高。除非個人更看重香港的其他資源,如更開放的國際環境、更全面的教育體系等,否則香港的生活成本高昂、生活質量相對較低可能會成為阻礙。例如,香港的外賣服務稀缺且價格昂貴,缺乏像滴滴這樣的打車軟件(打車成本高,油費也貴),住房面積小且價格高昂,整體生活成本過高而性價比不足。
還有年輕人考慮,“想去,但是一看那房價,還是算了吧。”
事實上,香港近年來的吸引力確實有所減弱。據數據顯示,從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經機場離港的香港居民人數高達633萬人次,但其中只有580萬人返港,這意味著在這三年間,香港凈離港人數達到了約53萬人次。
而與此同時,香港特區未來五年將面臨嚴重的人力供需缺口,預計各行各業將缺少約18萬名勞動力。今年3月的報告指出,制造業、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專業及商用服務以及金融、保險和地產等行業均存在大量的職位空缺,整體職位空缺率為2.7%。
此外,香港的老齡化問題也日益嚴峻。2021年,香港人口的中位數年齡已經由2011年的41.7歲上升至47.3歲,十年間上升了5.6歲。港府預測,到2039年,65歲以上的長者將占整體人口的31%,屆時每三個香港人中就有一個超過65歲。這將給香港的養老、就業和產業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
當然,香港就業市場向內地人才開放,也為內地年輕人提供了一條新的就業出路,畢竟8月份,不包含在校生的16至24歲勞動力失業率上升到了18.8%。
出品|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hbsypl2023@163.com